![]() 石城客家“过漾”民俗。 ![]() 石城闽粤通衢客家古驿道。 ![]() 石城客家灯彩表演。 江西赣南、福建闽西、广东粤东被称为客家人形成的大本营。现在海内外有客家人口一个亿左右,仅江西赣南现在就有九百多万的客家人,被誉为“客家摇篮”。 客家,是汉族中的一个重要民系。汉族中有八个民系,是以语言划分的,包括:北方语系,客家语系(客家人)、吴语系、湘语系、赣语系、闽语系、粤语系、海南语系。 客家人形成的区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远古时期曾经是百越之地;二是古代有畲族、瑶族人居住;三是古代有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入居住。赣、闽、粤交汇处,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所以在这个区域内孕育出了客家民系,并不断向海内外迁徙。客家民系在南宋时期基本形成,明代走向成熟。 赣、闽、粤交汇处远古时期属百越之地,最早的原住民是百越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居住的百越人的特点是断发、纹身、刺臂而盟,架木而居,多食水产,擅长水战,语言特殊。当秦世皇统一中国后,他派出了数十万军队南下赣、闽、粤交汇处砍伐木头,通过水路运回北方建阿房宫,这就破坏了当地百越人的生存环境。百越人视这些伐木军队为敌人,不断偷袭侵扰这些伐木军队,造成了军人严重的死伤。后来,秦世皇命军队强制抓捕这里的百越人,随同木头一起运回,在建阿房宫的工地上做苦役。没被抓捕的百越人只能逃入了深山老林之中居住,不敢再到外面生活,这样就产生了近亲通婚,人种慢慢退化,变成了个子矮小、肤色黝黑,有自己独特语言,会使用自己的乐器,擅长做木器的百越人的后裔,史书上称之为“山都木客人”。后来“山都木客人”最终消亡,畲、瑶族人迁入这一区域居住。当时的畲、瑶族人多以打猎为生,也会在山上烧荒种植一些农作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以中原为中心的区域出现过五次较大的战乱:“晋代的永嘉之乱晋室南迁”、“唐代的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宋代的金人入侵宋室南迁”、“明代末期的农民起义及清军入关”,“清代的太平天国动运动”等。这五次大的战乱,造成了五次人口大迁徙。为躲避战乱,大量中原汉人迁入到山高林密的赣、闽、粤交汇处居住。 在古代,中原的汉文化是更先进的文化,先进的中原汉文化同化更落后的原住民文化那是历史的必然。迁入到赣、闽、粤交汇处的中原汉人与当地的原住民畲、瑶族人通过漫长的历史磨合,最终同化了畲、瑶族文化,形成了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的主体是中原汉文化,兼容吸收了部分百越文化和畲、瑶族文化。 客家民系是在不断迁徙中形成、壮大的,在中原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精髓,其文化更加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来源:百家号/问温祖溯温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