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和湖南、江西两省交界;人口有300多万,其中80%左右的人是客家人,据我们对8县(曲江、乳源、仁化、乐昌、南雄、始兴、翁源、新丰)和3区(北江、武江、浈江)的田野调查,客家人的口述材料多自称来自福建省上杭瓦子街或瓦子巷,除曲江县的旧族谱在1949年后各种政治运动中几乎都被烧掉以外,其他7个县都幸存有或多或少的旧族谱,其中也作类似口述材料的记载。韶关紧靠江西省,但直接从江西南部迁来的客家人却不太多,这也是颇为有趣的移民现象。
维系韶关传统客家社会的力量主要是宗族力量和宗教传统,这和粤东、赣南闽西等地的客家传统社会是相似的。如始兴县隘子镇官氏在1949年以前,就是依靠“族庭”来维护宗族的运作,如族祠的日常香火、产业、醮地和春秋二祭以及族中的大事。族庭通常由族长和三大房的代表组成,但族中最有名望最有势力者倒不一定参加族庭,他只是在大事上发表意见,一锤定音。如清末时大房的官蔚文,是官姓十七世孙,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曾任两广督练所筹备科提调员、陆军部委员等职,当年他并不是族庭成员,但族长也要听他的意见。
族庭依照族谱对族人进行管理教育,严重违犯族规者会受到规劝或惩罚,例如同姓结婚、不孝顺父母、偷鸡摸狗、拦路抢劫、奸污妇女等等,轻则罚跪,重则鞭打,或者赶出族中,谓之“出族”。特别恶劣者也有被处死的,如民国时官氏有一外号叫“竹鸡”的不肖子孙,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族庭合议后,征得官蔚文同意,把这恶棍处死。
宗族力量对族人管理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经济事务中,韶关各县的客家人大都聚族而居,几乎每姓都有“公偿”,即族中产业,多数是田地和山林,如翁源县江尾镇湖心坝张姓和沈姓,仁化县城口镇恩村的蒙氏,始兴县东湖坪的曾氏等等大姓,都有为数可观的族中公共产业,即“公偿田”和“公偿山”,“公偿田”和“公偿山”出租给族人或他人使用,其租谷或租金用作春秋二祭、兴修水利和族中子弟的教育费用,如始兴县东湖坪的曾氏大围屋设有教育区,即私塾,族中人称“上窑背书房”,其面积有2187平方米,共有3个大厅,4个课堂,24间书房,45间学生住房,书房又是老师的住房。族中所有子弟读书、吃住都由族中“公偿”供给。仁化县城口镇恩村蒙氏在经商积得一定资产后,即大力扶持和鼓励子弟读书,学而优则仕,从宋朝以来,恩村蒙氏出了5位进士,16位举人,由科举贡授进入官场的就有52人,出任做官富而且贵,家族势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仁化县的望族。翁源县城江尾镇湖心坝沈姓利用族产在村东建立了仁川社学,致力于培养子弟,从明天启年间至民国时期,全村子弟由读书而取得功名者有316人,其中举人1名,贡生24人,庠生64人,大学生142人。这些人进入官场后光宗耀祖,沈氏于是成为翁源的望族。
客家人不但鼓励子弟读书做官,也提倡子弟习武。冬闲时节,正是练武的好时光,请的师傅多是福建和江西的武师,师傅开始授徒时都要先讲武德,即进行道德教育,如学成武艺不得欺凌弱小,特别不准欺侮妇女和儿童等等。春节舞龙舞狮正是习武子弟大显身手的时候,舞龙舞狮时总要表演武术,武术(功夫)高超者往往能博得阵阵喝采声。韶关离海太远,接受海洋文化的影响较迟,在现代体育还没有传到韶关以前,练武可说是客家人最重要的体育活动,爱好功夫的年青人很多,韶关的客家名人中既有名相、名臣,也有不少名将,这跟民俗关系很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