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的干德楼 提起龙跃头,大多数人只想到邓族,但在1903年已有一名信奉基督教的客籍人士偕同家人在此买地建屋。他是巴色会退休牧师凌启连,由于有人听道,于是他请求教会差派传道人到来开基立堂。随着迁来的客家人增多,形成一条基督教村落,村民将土名改为“崇谦堂”作为乡村名字。
当时彭乐三受巴色会差派到龙跃头开展传道工作,1910年与凌启连在崇谦堂村合建一座两层高的大屋。凌启连的教名为“干甫”,彭乐三的教名为“德福”,大屋遂命名“干德楼”。今天业主仍是凌、彭两家,但只有彭乐三的孙儿彭国礼居于屋内。 早年崇谦堂村附近并无完善学校,彭乐三于1913年向政府买地,在村旁的小山上兴建临时校舍。十年后学童增加,适逢华仁书院创办人徐仁寿迁居该村,得他慷慨乐助,加上新界乡亲捐款,一座新的校舍于1925年落成,名为“从谦初级小学”,翌年增添高小教室,并备宿舍给远方学生寄宿。日治期间,学校被用作宪 兵总部,拷问犯人。战后復课,至2007年因收生不足而关闭,弃置至今。 1931年,彭乐三向大埔理民府申请在崇谦堂村后面闢建坟场安葬村民,几经奔走,卒获立法局批准,成为新界第一座教会坟场。崇谦堂村民虽与邻近的邓族拥有不同的信仰,但百多年来相安无事,各自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