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2日,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广东的梅州河源,是古代中国民族迁徙的两大核心地带,一个是大宛、匈奴、月氏、蒙古、党项等少数民族西迁与东进的千里长廊,一个是汉族持续千年的“衣冠南渡”最南端中转站。八月 回国,和二十余位来自北美、东南亚和日韩的华人同胞一起,乘坐大巴,有了一趟从大西北到大东南的长途旅行。在两大地域的徘徊与流连之中,仿佛隐约触摸到了华夏民族冲突融合的脉络,以至又重新像小孩子一样思考起两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这个字就是客家话中的我字。 最早的客家人研究来自近两百年前的徐旭,他在《丰湖杂记》中说:“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这句话概括出了客家人的迁徙历史以及精神血脉。 去广东之前,我在河西走廊巡游了一周,基本弄明白了月氏、乌孙、匈奴、党项、鲜卑、吐蕃、蒙古这些民族,是如何与中原发生联系的,中原帝国的兴衰存亡,是怎样压迫或吸引着边陲民族向西迁徙或东进中原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说:“大月氏,是中国历史运动中第一次抛出去的一块历史碎片,中国这个太阳系统中第一颗流星。匈奴人把大月氏抛掷到中亚,同时大月氏人又把阿萨克斯人逼向西走,于是罗马人又不幸地领略到阿萨克斯人的响箭。”同样的原理,乌孙和匈奴又成了中原帝国抛出的第二块、第三块历史碎片和流星,尤其匈奴一直迁徙到欧洲,直接面对着东罗马的皇帝,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进程。 那么,客家人是中原帝国抛掷出的又一块历史碎片吗?是什么样的历史动力,迫使客家人一次又一次地南迁,抛弃故土,蓝缕于路,千年不绝? 《秦汉史》写道:“一方面是中原诸种族鼓其青春健壮的历史活力,向四周膨胀,企图扩展他们的天地,并从而突破加于他们的历史包围。另一方面,是诸种族一层一层地把中原文化区域包围得水泄不通,并且不断向中原压迫,企图闯进中原。这就造成了中国史的紧张性,并从而触发了中国史之全面运动。”这段话揭示出了历史运动的规律,中国历史就是在中原与周边的冲突中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用客家人史诗般的南迁历程来对照这段话,你会发现历史学家对历史脉搏把握之精准。 大体上,客家人大规模的向南迁徙共有五次。强盛的汉朝之后,接下来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几百年里,中原内部战乱不止,黄巾大起义,董卓灭东汉,魏蜀吴三国杀,好不容易统一了,西晋又爆发八王之乱,中原地区空前衰弱,根本无暇向外看。此时,边疆各部民族开始自发地从高处,从偏僻奇寒地带向肥美的中原迁徙。公元311年,匈奴攻破洛阳,俘虏了皇帝,还屠杀王宫士民三万多人。晋元帝率领中原汉族臣民从洛阳南渡,到达长江沿岸,史称“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向南迁徙。这段历史被称为“五胡乱华”。大汉朝曾迫使匈奴西进,而几百年后,匈奴又推动汉族向另一个方向撤退,这都是历史的板块运动的结果。 西晋衣冠南渡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内部纷争导致中国帝国的衰落,周边少数民族从侧面猛力一撞,中原帝国如被撞击的桌球一般,向相反的方向四下分散,直到不再受力才渐次停止下来。以后的历次南迁,其原因也基本遵循了这个规律。 第二次南迁,发生在唐末五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又是长期战乱,又是胡人内迁,汉人再一次南迁,从河南、安徽渡江进入江西,再迁至闽西、闽南或粤北、粤东。那就到了如今的梅州了。第三次南迁在两宋期间,宋朝是个弱势帝国,金人南下,蒙古入住,再加上元末农民起义,还有客家人文天祥领导抗元,导致了空前的大迁徙,而且为躲避追杀,越来越向南走,主要从赣南、闽西迁至粤东、粤北。史书记载,南宋时期,梅州 “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再加上当时岭南赋税很少,就成了北方汉人迁徙的主要目的地。客家人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第四次是在明末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另一方面客家人内部人口膨胀,而岭南山地多,承载不了太多人口,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主要从江南等地迁至广东中部以及沿海地区,有的还跟郑成功到了台湾。最后一次在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是南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祸,尤其随洪秀全起义的主要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以及海外,这一次客家人像蒲公英一样,被一口气吹得散落到全世界,成为如今的海外客家人。 由于《圣经》的记载,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的故事,成了人类历史最著名的迁徙史诗,其实这样的史诗迁徙,在人类历史上不可胜数,而中原汉人离开中原向山林进发的历程,也是历史迁徙的洪流中的一个支流,而且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惊心动魄的程度,并不下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大迁徙。 如果有小说家或导演想再现这段历史,建议去研究客家人的族谱,客家人的族谱是最完整的。因为罗香林说:“中国的史书中多有帝王,却难见百姓的悲喜。族谱是中国人的另一部历史,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从中或可找到这个民族真正的灵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