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妹板棚下”处在罗霄山脉肚里,这里瀑流千尺、粗藤绊猿、山禽鸣古树、岚气绕岩,从天子门入山沿着一千多级石阶逶迤盘旋,走得上气难接下气时,才能望到板棚的一角。 有一年,一位远涉而来的客家人携妻落此,建立板棚,才显人气,他们终年拖木锯板,靠竹木加工谋生。老两口先后生了3个女儿,大女美兰、二女玉兰、三女蕙兰。山里的泉水无尘无染,滋润得3个女儿如花似玉,肤若嫩藕、脸若胭脂,惹得周围那些打钨砂的、放松油的、做草纸的后生仔,口水淌淌滴,大家便自然叫上了“三姐妹板棚下”。父母双亡后,大女继承父艺专做水桶、木盆、桌椅、板凳;二女继承母艺专做箩筐、晒垫、粪箕、米筛;三女跟人学做裁缝出师,回来后专门为人裁剪缝补。三姐妹各有所长,人缘又好,包揽了周边村落的活计,逢年过节,也有鱼肉上桌,打打爆竹、贴贴对联。那年写的上联是:“直树锯条木、刨长板、做高柜、放棉放绸”;下联是:“曲竹剖弯篾、打圆箍、紧扁枋、装东装西”;横批更为醒目:“补烂裁新”。这是花了两瓶酒,请一位老秀才默出的字眼,一时传为佳话。 三姐妹二十出头了,芳容映月、飞彩流霞,虽春心萌动,却迟迟无主。大姐矜持稳重、心慈肠善,牢记父母遗言,一定要把两个妹妹带出头,有主也不嫁。二姐泼辣强悍,山歌出口成章,那年分别来了姓朱、黄、戴、钱的后生来求婚,她一个都看不上眼,张口唱道:“野猪食禾坏田,黄蜂缠身讨人嫌,米袋装水唔要想,妹子看人唔看钱”,弄得4个人灰溜溜地跑了,后来一拖再拖也没嫁成。小妹聪慧伶俐、心地纯净,见两个姐姐都未嫁,十分感激姐姐的养育之恩,自然不敢带头出嫁,拒绝了一切求婚人。后来,她们听到山下一孕妇临产大出血,挣扎死去,感到嫁人为妻风险如此大,也就断了出嫁念头。三姐妹同锅共床,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最后成了3个“老黄花女”。 清咸丰六年,天下乱、百姓怨。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部队强攻县城,千人遇难,败北山里。一天,一支伤病员队伍拖着疲沓的步子来到“三姐妹板棚下”,就因为他们讲的是客家方言,三姐妹悠然产生了亲切感和认同感,留客养伤,每天煮饭洗衣、端茶送水,还不辞辛苦上山采草药,为伤病员疗治伤口。夜深人静,月挂树梢,大家围在火堆旁唱客家山歌,二姐还出尽了风头,小妹则把大家的破烂衣服缝补得妥妥贴贴,大姐煮的客家菜众口称好。临走,那个叫“阿娇”的头领拉着三姐妹的手泣不成声,她留下一只银镯,暗示三姐妹今后凭这银镯到南京找她。她循循告诫三姐妹:现在的世道没理讲,客家人路走了,不能靠神仙老爷,要靠自家人救自家。说完,阿娇挥着手,把队伍开拔走了。 不知是哪个遭雷打的,将三姐妹的事告到了县衙门,知县火冒三丈,当即率衙役兵勇上山,以私通“洪匪”之罪名,烧毁了板棚,捉拿了三姐妹。三姐妹日遭鞭打夜遭火刑,押在牢里却百思不解:我们救人有什么错?他们是客家人,我们也是客家人,亲不亲,听乡音,自家人救自家人,走到天边也错。我们做善事得不到好报,老天爷,你要评评理啊!开斩那天,县城万人空巷,有陌生人是为一睹芳容,有熟悉人是为见最后一面,大家为三姐妹惋惜嗟叹。囚车把蓬头散发的三姐妹拖至县城东门黄坑口刑场,随着三个刽子手的刀起,三姐妹的头同时落地,又不约而同地滚聚在一团,血,溅满了附近的几丛竹 。 “三姐妹板棚下”周围那些打钨砂的、放松油的、做草纸的后生再也看不到三姐妹的倩影了,有人在烧塌的板棚余灰下翻找出三姐妹各人一双鞋,在古井边不远处挖了个坑,埋了进去,堆成个坟丘,并请老秀才写了块碑铭“客家三姐妹之墓”,无时间、无落款。每天来这里喝水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朝那坟丘鞠一躬,然后默默地走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