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粤、闽、赣三省三角地带,是我国汉族客家民系的最大聚居中心。现辖梅县、梅江区、兴宁、五华、大埔、丰顺、平远、蕉岭六县一市一区,总人口500万,全市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1994年1月被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梅州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绚丽多姿的文化,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足球之乡”。难怪1965年郭沫若来梅州视察时,称誉梅州是“文物由来第一流”。 梅州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时为百越地,秦汉属南海郡,西汉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南越王赵佗建“长乐台”于五华山下会见汉使陆贾。南朝齐置程乡县,南汉乾和三年置敬州,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设梅州府治,元为梅州路总管府,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格为直隶嘉应州。 绚丽多姿的历史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百越先民,已经在这里创造了绚丽的古代文化。自秦开五岭延及明清的两千多年间,梅州是我国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的重要交汇点,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全市已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98处,古窑址87处,古墓葬179处,古建筑206座,还有近现代革命历史文物遗址140处,叶剑英元帅故居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5处,其中如华城西汉“长乐台”建筑遗址,梅西、长田新石器时代石器工具作坊遗址、南汉千佛铁塔、唐代古建筑灵光寺、唐八足辟雍砚、茶阳“丝纶世美”石牌坊等均称为国家文物之瑰宝。 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梅州文教之兴盛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清,自北宋初年谏官刘元城谪居梅州创办第一间书院开始,一千多年来,梅州兴学之风长盛不衰。“兴学育才”、“耕读传家”成为梅州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城乡各族姓社区竞相义举,集资办学,至清代中期,蒙馆、社学、义学、书院数以千计,学风鼎盛,读书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据清嘉庆二十年嘉应州户口统计,州属五县共二万八千一百户,人口不足二十万,而“每年应童子试者不下万余人”。乾嘉年间,梅州曾出现“五科联解”之盛事,传为历史美谈,清代状元吴鸿督学广东时,盛赞梅州“人文为岭南冠”。乾隆十五年嘉应知州王之正特置“人文秀区”牌坊于衙前大街,以志梅州学风之盛。自唐至清光绪一千多年间,梅州人才辈出,中式士子登科者众多,计进士121人,选翰林院学士33人,举人1645人,解元17人,廪生、贡生、秀才16479人。历代名人有叶剑英、宋湘、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何如璋、张振勋、邹鲁、邓铿、黄琪翔、吴奇伟、姚雨平、吴桓兴、杨简、黄子钦、梁伯强、吴佑寿、钟惠澜、李国豪、黎尚豪、李国平、林风眠等数十人。
东山书院
梅州由于地处山区,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多山多田地少,漂洋过海谋生者众,从清末民初起,就成为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华侨分布世界五大洲67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全市有海外侨胞、华裔及港澳台同胞300多万人。他们热爱祖国和家乡,捐资办学者众,同时还积极投资内地建设,引进技术和合资经营工商业。历代侨贤辈出,如清代著名侨领罗芳伯、张振勋,辛亥革命前后支持孙中山的谢逸桥、张榕轩、张耀轩、姚德胜等。 梅州人喜爱体育,尤其热爱足球运动,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清末民初,全市足球运动已很普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闻名中外的“亚洲球王”李惠堂,就是梅州五华县人。建国以来,梅州已先后为国家和10个省市输送了270多名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其中“国脚”30余人。全市现有大小足球场220多座,业余足球队近3千个。 自古以来,客家民俗一直遵循中原汉族的传统习惯。在语言上,保留浓厚的中州音韵以梅县语音为代表的客家方言,是我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在服饰上,山区仍有汉唐遗风。一般民俗礼仪,如婚丧嫁娶,都是遵循古礼。 梅州的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有家常饭菜、酒席菜式、风味小食和野杂食。“盐焗鸡”、“姜酒鸡”、“酿豆腐”、“浮水鲩丸”等客家名菜,均以讲究鲜香、脆嫩和原味而声播海内外。梅州水果种类众多,除荔枝、龙眼、葡萄、桃、李、枇杷等外,10多年来又大力发展“梅县沙田柚”、“蜜柚”等。“沙田柚”生产,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基地。 梅州民间歌谣丰富,土俗爱唱山歌,素有唱歌、对歌、斗歌之风。中秋节,被定为“山歌节”。每届山歌节,都有众多海内外乡亲回来观摩,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另外,广东汉剧、汉调音乐等在客家地区也颇为流行。 客家民居建筑更被誉为“华夏一绝”,主要有围龙屋、土围楼、中西合璧楼等。 (套题照片 杨焱辉 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