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先人们由于历史的原因,战乱和灾荒迫使他们为了生存而远离故土,流向远方。如今站在汉魏故城遗址前,看着那些裸露地表的断堰残砾,不难想象他们当时恋恋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站在隋唐遗址只剩一段土丘般的应天门前,可以想见安史之乱血腥的历史如何让这些客家先民们心惊胆颤,而又不得不离开曾经辉煌一时的神都洛阳的眷恋不舍的心情。他们从汉魏故城走了,从应天门出去了,从河洛大地离开了。他们不仅带走了思念和眷恋,而且也带走了河洛文化的传统。名随人走的民俗规律,使我们今天仍能找到客家人的这种思念和眷恋,“河洛郎”的称谓、泉州“洛阳桥”的修建、“洛阳河”的命名等,这些东西在客家人中随处可见。他们带走的最宝贵的东西是河洛文化最根本的传统,而这些传统中能使他们开拓创新、民系发达的就是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这是历史事实,而历史是可以印证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是心存爱国吗?在广东梅县松源镇蔡蒙吉故居、江西石城小松镇井头村郑氏祠堂、福建连城朋口镇文坊村项氏家庙,这三处山村祠堂壁上都同样刻有文天祥手迹“忠孝廉节”,这不正是“止于至善”吗?福建省永定振成土楼里题有“澡身浴德”的横匾,这不正与《礼记·儒行》的“儒有澡身而浴德”相吻合吗?客家人即使在实际行动中,时时不忘河洛的“沐浴于德,以德自清”的德育精神。客家人重视教育,甚至在儿歌中就启蒙了读书的重要性,“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箩筐上,一本书,送畀哥哥去读书”。可见,客家人所带走的河洛文化重视教育的传统影响之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