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是爱,纵是害。 宠儿出逆子,严父出孝郎。 湿柴难烧,娇子难教。 子女惜过头,大哩捡兜愁。(捡兜:经常) 肥得过多烧死禾,惜得过头养娇子。 要望子女长大成人,要教*(他)识得做人艰辛。 还细(小)当作“小皇帝”,大哩父母终受气。 惜子女惜在心里,教子女教在道理。 严师出高徒,好人带好样。(师道尊严,以身作则) 紧纺无好纱,大声无好话。 有打有惜,无打上壁。 (惜:爱惜,音xia;壁,音bia,发音短促;这两个字,现在的普通话、北京话念不出来。有学者说客家话发音、用韵与古汉语、古诗大体相当,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外,还有阴入、阳入,两者均无轻唇音。河洛文化学者徐金星教授说,闽南话和客家话和母语都是河洛话;河洛话有七个音调,悦耳动听。蔡老师讲闽南话有入声字、「短促急收藏」) 多梳多毋靓,多打多不听。 骂多毋听,打多毋惊。(注:是否为骂多毋吓,打多毋惊?) 子好毋需多言语,神灵毋需多烧香。 (另有说:业舌家娘教不出好 * * 。意为唠叨的婆婆,教不好媳妇。这些是教育的艺术,要善于启发他人的心智,鼓励、培养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堵死别人的悟性。) 无讲无笑,不成家教。 注:娇纵、溺爱孩子是害子女;应该严厉的时候要严厉,应该慈爱的时候要用温情;不能溺爱,也不能一昧用严厉。 另外还有“棍打出孝子,娇养忤逆儿。” “棍棒下出孝子”等类似的谚语或说法,本人对此暂时持保留态度,我想应该还是要因势利导,毕竟牛头不能打成马脸,。 ◎印祖云:凡富贵家子弟,多不成器者,总因骄惯不教之所致也。 ◎富贵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于爱之不得其道,或偏与钱财,或偏令穿好衣服。钱随彼用,则必至妄吃致病。……故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能读则读,不能读,或农或工或商,各有一业,为立身养家之本。…… ◎富贵人子弟,多多一事不做,一旦遇祸乱,则必至无以自立。今全去用人(佣人),亲自操作,一则习劳,而能和血脉,二则少闲,而消诸妄念,实为爱儿女之根本办法,善何如之。 ◎教小儿,当详示为人须自立志,严责非其所宜。…… ◎《弟子规》不是教小朋友念的,不是教他背的,《弟子规》是怎么教? 婴儿从出生,耳濡目染,大人把《弟子规》统统做到,做给婴儿看。他从出生,睁开眼睛他就会看,竖起耳朵他就会听,他已经在学习,所谓是先入为主,根深蒂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根。他的父母、他的长辈、他的哥哥、姐姐,都把《弟子规》做给他看,他看了一千天,三年,到三岁。他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自然就懂了,所以中国谚语才讲「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
真正的教育不一定要认识字,很多人不认识字,懂得做人,懂得这些道理。 根性,一半是先天的,这是过去生中余习,一半是后天的。后天从小你的父母肯教你,你的长辈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言行举止影响你,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学会了。他们也是有意无意的教,我们也是有意无意的学,他自然养成这样的观念。 ◎现在社会逐渐逐渐兴起儿童扎根教育,我也常常赞扬。能不能收到效果?很难,但是提倡总比不提倡好。为什么收不到效果?父母不能做榜样给儿女看,效果就收不到。 ◎恩威并济——父母、老师教育小孩的两个重要原则 现代有许多家庭,作父母的常常感叹儿女不成器,心里看到很难过。什么原因造成的?溺爱造成的。 我们看看历史,中国、外国几乎都差不多,英雄豪杰都是在贫穷苦难里面煎熬出来的,历史上的伟人几个是富贵家出来的? 一定要懂得,有些人,这要看人的性格,所谓说恩威兼顾,应该用严厉教他就要用严厉,应该用温柔的时候就要用温柔。一昧用严厉的,人心不服,起怨恨心;一昧用柔软的,柔情的,也不行,要刚柔相济。 中国古人,特别在教学,老师对待学生,父母对待儿女,主人对待奴婢,长官对待部属,要懂得恩威并济。「威」就像日光,「恩」,恩是慈悲,就是月光,不能用错,用错了就起反效果。该用威德的时候用威德,该用慈悲的时候用慈悲。 如果只有威严没有慈祥的那一面,学生会跑掉,不跟你学了;如果一昧只有慈祥没有威严,学生欢喜你,不怕你。由此可知,恩威并济是教学最好的方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