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沉】 提要:2012年4月底,上百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和南社成员后裔,齐聚苏州周庄,研讨南社的人文精神遗产,了解周庄挖掘保护南社人文推动文化旅游的举措和做法。笔者厕身与会,恭聆高见,深为梅州有35位南社成员而骄傲。据笔者掌握的情况获悉,梅州籍南社成员其故居多分布在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雁洋以及松口、丙村、茶阳、梅城。是故,梅州应拥有比周庄更得天独厚的南社文化资源,值得挖掘并向外界展现。 1912年4月13日,一个属于春天的日子,长江下游大都会上海的名流雅集之地——愚园,依旧人流如织。然而,经过半年前辛亥革命的洗礼,已经成为共和国的中国,前景依旧不明朗,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代替由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掌握着国家政权。愚园的楠木厅,这天迎来一批特殊客人,这些客人中有不少江浙革命人士,更有一批操着客家口音的南方人,其中一位正是卸下戎装的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这晚,楠木厅的宴会接风对象是积极支持革命的南洋侨商邓树南,同样是来自嘉应州地区(今梅州)的客家人。他们相聚在一起,商谈的是由南社成员创办的《太平洋报》有关事宜,正是这场聚会,见证了梅州人与20世纪中国最大的文学社团结下的不解之缘。
慷慨悲歌入南社
梅州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在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位于岭东山区的梅州,与数千里之外江浙的文化交流一向不太紧密,然而到了近代,却通过南社这个节点实现相通,这与同盟会有着莫大的关系。1908年,一群客家先贤丘逢甲、温仲和的门生谢逸桥、谢良牧、梁千仞、林百举,寻求客家籍南洋华侨的支持,在汕头创办《中华新报》,通过手中的笔鼓吹革命。其时,陈去病因悼念被清廷杀害的秋瑾而亡命岭南,遂应邀担任该报主笔,半年后陈去病返回江南,他的表兄弟叶楚伧南下接任主笔,两人均是南社的重要成员,也是同盟会员。《中华新报》成为同盟会在岭东鼓吹反清革命的重要舆论阵地,在该报任职的大批梅州知识分子由此开始加入南社的进程,包括一批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新型文人。林百举、古直、曾勇甫、曾择、温见、吴小枚等人,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夜已率先加入南社。
这些最早加入南社的梅州人,又多是梅州一个文学社团——冷圃诗社的中坚。冷圃诗社是由从东京留学回国的梅州籍同盟会员钟动动议,在1908年初成立的,钟动、李季子、古直、曾勇甫、曾伯谔是最初的冷圃五子,其后侯过、温见、曾晚归、曾择等相继加入。冷圃的宗旨与南社颇为相类,意为“冰雪万里,潜孕春阳,革命大业,宜有预备。一为文学鼓吹,二为教育灌输。”所以柳亚子曾来信询问冷圃的具体情况,古直发表在《 南社丛刻》上的《亚子书来问冷圃风景,赋此答之》提到:“多君问冷圃,贱子试言之。”反映冷圃诗社与梅州受到江南大文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壮志豪情奏华章
1911年底,广东和平光复。为捍卫共和,广东方面组织8000多人的广东北伐军,由姚雨平任总司令,取道海路北上南京。次年,北伐军渡过长江,在固镇、宿州、徐州三战三捷,大败清军。南北议和后,北伐军解散,这支部队里有相当多的客家人,其中不少人留在上海或北京,像由姚雨平担任社长的《太平洋报》,有林百举、梁龙、王锡民、邓树南等梅州人任职。另外,黄慕松、邹鲁、谢碧田、谢星桥、丘心荣、谢良牧、谢英伯、钟动、梁扩凡、黄澜、李煮梦等也这一时期在江南加入南社。
至上世纪20年代末,梅州共有35人先后加入南社。在南社的1900余人中,江苏、浙江、广东的成员人数位列前三名,而广东的170 多人中,梅州就占了五分之一。以县为单位统计,梅县有28人,在全国仅次于江苏的吴江、上海的金山。值得提起的是,梅州有两位女性丁湘田、吴其英加入这一男性成员为主的社团,梅州籍成员在南社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南社有两大阵地,一是雅集,二是刊物《南社丛刻》。梅州籍的成员分布各地,多在岭南,但还是积极参加雅集或临时雅集,像林百举、钟动、曾勇甫、黄澜、温见、吴小枚、谢英伯、王锡民、梁龙、谢良牧、姚雨平、萧公望等均参加南社不同时期的雅集,这未算上广东分社的雅集。梅州籍的南社文人们积极拿起笔,把自己的才华现诸笔端,慷慨悲歌,写下对那个风云突变、民族苦难深重时代的关注与思考,以诗词、散文等作品抒发内心的感受,林百举、古直、李煮梦、黄澜、温见、曾勇甫、钟动、谢英伯、谢良牧、吴其英、饶一梅、饶芙裳、邹鲁、李沧萍、谭炳、 朱骞等16人,在《南社丛刻》留下光彩华章。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清末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也反映友人交往间真挚的情感,实为不朽的历史文献。
跌宕人生绘精彩
南社的文人性格各异,才情别有一番张扬之处,他们一度汇聚在反清的旗帜下,但在护国战争以后,成员们各自选择新的人生走向。梅州籍的成员也是如此,他们分别在政界、商界、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地方教育方面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
在军政界,谢良牧、谢英伯、黄慕松、姚雨平、饶芙裳、钟动最为活跃。在护国战争中,钟动起草《讨袁檄文》,激扬文字令人想起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文》,提醒人们:护国战争并非电影里蔡锷逃出京城时与小凤仙上演的悱恻缠绵。谢良牧与姚雨平是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的有力支持者,黄慕松则以熟悉边疆地理形势,荣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逝世于广东省政府主席任上。
在学术和教育上,古直先是隐居庐山治学,后在中山大学任教,专注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卓然有成,是陶渊明研究、《诗品》研究的专家,晚年更在家乡推动地方教育。林百举毕生投身新闻事业,晚年致力于国史研究,特别是《孙中山年谱》的整理,作出卓越的贡献。在这领域尚有饶一梅、吴其英、李沧萍、谭炳等人亦成就不斐。
有的成员淡出政坛,走上从商之路,王锡民先东游日本,后在香港经商,大革命时期,他曾经援救因广州起义失败后遁居香港的革命者。丘心荣则远渡南洋,继承父亲丘燮亭的营商事业,在千岛之国打拼。曾勇甫则在上海和梅州经营航运、煤炭的生意。邓树南则回到梅县,经营家乡首个银庄——大生银庄。
梅州成员中还有一些令人感伤的人,生命的猝然中断,打破了他们创造更大生命辉煌的理想,他们是李煮梦、朱骞、温静侯、谢星桥、谢碧田等人。1914年,28岁的李煮梦在江苏 “锦囊呕血而亡”,创作小说的惊人才华被造化小儿作弄而中断,然而一位客家青年接过他的创作大旗,数年以后这位后辈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写出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这位作者就是张资平。李煮梦身后的10来年,他的家乡梅县隆文镇,涌现出蒲风(黄日华)、任钧(卢嘉文)两位诗坛新锐,他们继承李煮梦“剑气纵横盘北斗”的奋进豪情,又告别“箫声凄咽拂南天”的颓唐落寞,创造新诗的新境界。
李煮梦去世的次年,27岁的南社诗人朱骞也走到生命的尽头。他写下:“旅况皆辛苦,人生得几何。聊倾一觞酒,与子共闻歌。病后豪情减,忧来热泪多。漫漫长夜恨,屡向梦中过。”表达对行将消逝生命的眷恋和热爱。在朱骞步入生命的漫漫长夜之时,他的家乡梅南罗田村的一位少年李淑良正在高小刻苦读书,4年以后他奔赴异国他乡的巴黎学习雕塑,以李金发之名将法国的象征诗歌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诗歌创作,了却同乡前辈朱骞心中的遗憾。南社成立已过百年,所有的南社成员已走进历史。然而他们留下的著作与作品依然长留人间,他们的名字犹如天上的星星闪耀苍穹。
■名词解释
南社
南社由同盟会员、江南文士陈去病、高旭、柳亚子于1909年发起成立的文学社团。南社以提倡民族气节,鼓吹反清革命为宗旨,在学术上,南社提倡国学和诗词改革,继承明末“复社”传统,同时注意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南社存在30多年,对近代中国革命史、文化史、学术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其1900多名成员中,既有黄兴、宋教仁、于右任、苏曼殊、柳亚子等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又有黄宾虹、欧阳予倩、李叔同、包天笑、吴梅等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有黄节、古直、蔡哲夫、邓尔雅、潘飞声等著名学者,更有邵飘萍、叶楚伧、林百举等知名报人。南社的大部分成员具有同盟会员身份,为辛亥革命作出突出的历史贡献。
■附录: 梅州籍南社成员名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