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故乡酿在心里 客家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在一个酿字。这个酿字生动贴切地记录了贺州人的生活。 在贺州,生活着80万客家人。于是乎,贺州人逢菜必酿,酿成了餐桌的家常菜。有人统计,竟有108种,可谓百菜酿。有时候,我很讶异,比如一根小小的蒜,也能用针把梗划丝,在缝隙里放入馅,可谓精致的手工活。而我作为一名客家人,对做各种酿也是得心应手,这种天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看到一种菜,只要想把它做成酿,那它一定会在手中生花。这许是受母亲的影响,又许是流淌在心里的故情使然。
贺州的百菜酿中,我尤喜贺街的瓜花酿。 每到初夏时节,瓜花上市之时,三五好友,兴致勃勃,为吃这道菜驱车前往贺街。如此雅兴,我一直觉得瓜花酿是一道养心菜,瓜花清甜、清雅,有脱俗之气,以至于看见菜农挑着一担瓜花从街头走过,满眼生辉,生活多么美好。而瓜花酿的主料豆腐本身是清淡之物,养心,带着禅意。两者结合,堪称完美,无论品相,还是味道,让人念念不忘。而贺街的瓜花酿,味道之好,也许和它的历史有关。
从西汉在贺街置临贺郡开始,历代的置郡都在贺街,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临贺古城、桂花井、玉印浮山……因此,贺街被称为“桂东文化古城”。贺江,潇贺古道的重要通道。历史上的潇贺古道是湖南潇水连接广西贺江,是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想想,在这样文化浸养的土地里长出的果蔬,自是味道别具。为此,贺街的瓜花酿好吃也无需更深地探究了。
豆腐酿,是客家菜里必不可少的。客家人对豆腐酿的喜爱从客家歌曲豆腐酿里可窥见:“客家人喜欢豆腐酿哦,扯个隆冬扯……酿豆腐你就只管放心罗,剁剁剁剁剁剁……”歌曲节奏欢快、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特别是“剁剁剁”的拟声词,唱出了客家人对豆腐酿的情感。而歌词里唱的“酿豆腐你就只管放心罗”成了贺州人的口头禅:豆腐酿―放心啦。在客家人的婚礼上,豆腐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除了味道鲜嫩可口,也寓意着吉祥―放心(馅),是婚姻里最需要的佐料。爱情得以持久,就是彼此放心。民间的爱情,在豆腐酿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而黄姚和大宁的豆腐酿尤为美味。也许和当地的水质、气候和文化底蕴有关吧。比如,黄姚的豆腐酿曾登上央视的大雅之堂,所得美誉,真不枉然。我对黄姚的留恋,除了它是明清小镇,悠久的人文景观,安逸闲适的心灵安放之地,就是豆腐酿,这道让人无法忘怀的美食。抛却苏东坡对豆腐的所爱“有此物在桌,又何必鸡豚”不谈,它的好,在于它的安静清淡,也是我喜欢的人生境界。黄姚的豆腐,嫩、滑,有滑落心间的舒坦和酣畅,其中秘诀应在于用的是千年古井的水。它的做法有别于客家传统的豆腐酿,先把豆腐揉碎,放入馅,慢火翻煎至微黄,再慢火煮。一切都是慢的。慢的时光里,等一道菜,还能不留恋吗?
大宁的豆腐酿是另一种风情,俗称“金包银”,名字很富贵。大宁的豆腐,用山茶油来炸,炸至金黄,外脆里嫩,品相美,色泽金黄,有一种高贵的气韵,再放入肉末和葱花搅拌的馅,味道别具。出了大宁,这豆腐的味道又不一样了,想必也是宁江之水,以及这条江上用来压豆腐的石头,缺一不可。
麻笋、苦瓜、柚子、萝卜、香菇……108种酿,是贺州人餐桌上的喜悦,也是客家人思乡的节奏。先秦开始,客家人从中原五次迁徙,历经变迁,唯乡情不变。于是,聪慧、勤劳的客家人除了在建筑上体现思乡情结,如把家建成围屋的样子,前后门一关,便是团圆,温暖的家,也把饺子变成各种酿,把故乡酿在心里。这酿的,不仅是乡情,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安静的滋味 在贺州谈及美食,黄田扣肉无法绕开。这是一道让人又爱又恨的菜,我常为其左右为难。爱是因为它的味道,让人口舌生津,垂涎三尺;恨是因为好吃,吃多了怕胖。
黄田扣肉也是一道客家菜,但不同于传统的梅菜扣肉。黄田扣肉是双扣,所谓双扣,是两块未切断的五花肉夹一块芋头,不同的,还在于它的味道,加了冰糖,微甜。这甜,是清甜,淡淡的,不腻口,沁入心底,回味中,还想再吃第二块。这样的扣肉需用慢火烹调,慢慢地蒸,蒸至入口即化。这期间,冰糖和其他佐料慢慢浸透其中。我深以为,慢时光里做出的菜,味道之所以好,是那种从容闲淡安静之味,还有做这道菜时倾注的情感。母亲做扣肉时常叫我帮忙,让我用针把炸好的扣肉皮扎洞,好让佐料入味。于是乎,我心花怒放,针扎得飞快,肉皮被我扎得像马蜂窝一样,有时忍不住,还捏块肉来吃,现在想起,还咽口水。
于是,就很期待每年的二月二,因为这一天是黄田的掼节,也叫吃节。所谓吃节,必定就是和吃有关的。这一天,黄田镇里热闹非凡,群众逛花街,走亲戚,摆宴席,唱戏、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哪家来的客人越多,这家主人越高兴,也体现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因此,吃节上出现了很有趣的现象,不认识的朋友只要跟着一位认识主人的朋友去,就可以享受这样的美味大餐。自然,黄田扣肉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南乡鸭,也是让我想念的。南乡是壮乡,史上一个与世隔绝的乡镇,因温泉和南乡鸭而闻名。南乡的温泉,据说可以煮鸡蛋,我没有去过,在网上看见水汽氤氲的温泉、山野的景象,甚喜。南乡至今人文景观和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保持得好,民间表演的“装皇”和“舞火猫”两种壮族舞蹈极为独特。自然,这方土地滋养的万物也是独特的。没有腥味的南乡鸭做成白斩鸭,无需姜、酒,清甜可口,美味至极。用山泉水慢火煮鸭汤,只需加盐即可食,清香四溢。我原本不喜欢吃鸭肉,觉得鸭的味道重,但南乡鸭却符合我的美食标准。
桂江鱼,是我心里的至爱。在桂江上吃鱼,真真是浪漫和温馨。我从小在桂江边长大,在桂江里游泳,捡石螺,骨子里浸润的乡情,无疑也是我喜欢的原因之一,而桂江鱼是名副其实的肉嫩、味鲜、清淡。无论是清蒸、煮汤还是香煎,每一种做法都有其不同的味道,每一种味道都让人回味。比如,煮汤,水开之后,慢火,放入桂江鱼和灯盏菜,慢慢煮。桂江鱼鲜美,灯盏菜微微甘苦,两种味道结合,却是极好。而清蒸,放入酱油、姜丝和葱花,常常是连汁也拿来泡饭,足见桂江鱼的美味。
这条桂江,在历史的长河里曾安静无声,也曾波澜壮阔。最早是李商隐的到来,这个我喜欢的诗人到昭洲(今昭平)任郡守,坐船从桂林沿江而下,在桂江写下昭洲一诗。之后是孙中山先生,坐船从广州沿江北上北伐,途经昭平,在桂江边的码头休息演讲。再之后,是抗战时期,何香凝、欧阳予倩等大批文化名人从桂林坐船沿江而下,到昭平避难。这条江,曾倾听过历史变迁的许多声音,沉淀的又岂是文字能陈述。桂江鱼生生不息地繁衍着,当我们坐在江边,品尝鱼之味,淡下来的光景,也是我们无法拒绝的。
慢火煮出来的菜,总能吃出一种安静的滋味。 民间的小欢喜 贺州的小吃,带着民间的智慧、人文的色彩,充满了温暖的味道。从贺州美食节上评选出来的各种金牌小吃,可窥见贺州人对生活的一种情趣。 比如马峰凉粉,名列金牌小吃第一,名不虚传。这种凉粉,原料是沙田镇的野生凉粉草。说到沙田,曾在那里挖掘出战国时期的国宝―麒麟尊,文化底蕴可谓深厚,百越文化在此悠久沉淀,孕育了老百姓的生活热情和智慧。马峰凉粉传承人温新民的母亲,在困难时期,上山采这种野生凉粉草做凉粉卖,养活了一家人。靠口碑积攒来的马峰凉粉,晶莹剔透,色泽淡黄,食用时加入蜂蜜和酸梅,润、滑,酸酸甜甜的,味道让人难以忘怀。我喜欢这种生津、温润、清雅的小吃,特别是夏天,凉粉经过冰冻之后,味道更好。
公会的牛肠酸,也名列其中。这种小吃重口味,必得用酸辣酱拌着吃。街头小巷,牛肠酸遍布其中,可见贺州人对它的喜爱。许是它的酸、辣、爽,三位一体,吃得酣畅淋漓,不亦快哉。人生不亦如此?在饮食里,也体现了这种智慧,也是贺州人对生活的一种积极,一种热爱。
瑶家的油茶,也是贺州人喜爱的。入夜,油茶店里坐满了来喝茶的人们。油茶之所以好吃,应该在打的过程。油、茶叶、姜、蒜、花生翻炒后,用油茶棒来捶打。暖暖的炉火旁,有节奏的捶打中,味道慢慢溢出,越来越浓,越来越醇。捶打的过程有点像参禅的过程,急不得。如此心境打出的油茶,再加入盐、米果、香菜、葱花等佐料,味道醇美,三碗还不过瘾,于是乎有了“一碗苦,二碗涩,三碗四碗好油茶”的顺口溜。这种温暖的小吃,有一种火热之情,尤以钟山的红花油茶和富川的油茶为好。我曾看过一个打油茶的舞蹈,朦胧的夜色,火光照耀着打油茶的瑶家少女,起伏的身段,敲打油茶的声音,优美极了。我对油茶的喜欢,除了味美,还因它暖胃,去风去湿,水土不服、感冒喝上一碗热腾腾的油茶会舒坦许多。为此,生活在山里的瑶族同胞,因为山高寒,湿气重,尤喜喝油茶。
大肚糍,名字很有喜感,也叫萝卜糍,馅是萝卜、肉末、油豆腐皮、芹菜等做成。之所以叫大肚糍,是因为皮薄馅多,圆鼓鼓的。母亲做的大肚糍,一碗一个,我吃一个就饱了。萝卜清淡、清甜,加上熬好的骨头汤,真是好吃,虽为糯米糍,却不腻口。在贺州,有冬至吃大肚糍的习俗。寒冷的冬日,闻到这种萝卜的清香会有很多小温暖、小喜悦。而富川和钟山做的大肚糍很独特,在糯米粉里加入植物,比如石榴叶、四季青等,把这些植物的叶子洗净晒干打粉和在一起,味道有淡淡的植物清香。在传统做法上创新,可见贺州人对美食的喜爱和智慧。我最先学会做的菜就是大肚糍,每每做好,抖落两手米粉,总有一种幸福之感。 还有各式各样的粥、粉角、田螺煲……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滋养的一方饮食,有着许多民间的小欢喜。不急,慢慢享受这有滋有味的生活。
网友说味 @如衣:一道瓜花酿,千秋万代功。青青的南瓜苗,金灿灿的南瓜花,开在贺州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年年在春风中摇曳…… @晋晋哥哥:如果你是第一次品尝贺州的“客家香芋扣肉”,可能会因为看见它的肥腻而止筷,但闻到它特有的香味时,会毫不犹豫地夹起一块来品尝。渗入口中的是无限的浓香,留在心中的是无穷的回味。 @彪哥:贺州的粉角是用米粉皮层层包裹馅料做成的,蒸熟食用,吃前淋上适量特制的酱油。粉角会根据不同季节,搭配不同的时令蔬菜,那一次吃到的好像有马蹄和冬菇,结合柔软弹牙的米粉皮,马蹄清脆,冬菇鲜美而柔软…… 作者:林 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