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家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演变 元朗区位于香港的西北部乡郊,由六个乡组成:即八乡、十八乡、锦田、新田、屏山和厦村。其中八乡和十八乡是客家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那里保留了多个客家村。由于受到香港都市化的影响,位于八乡横台山客家村村民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因受到冲击而有褪色的现象。 首先,在客家方言上,今天能够说客家话的村民大致上只限于30岁或30岁以上的村民。年纪在40岁以上的均视客家话为客家人的主要标志,例如,其中一位60岁受访者特别强调对客家话的重视。他指出其妻子原非客家人,但在他的影响下,不单精通客家话,更对客家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有深刻的了解,无疑已是客家人的一分子。此外,他在家刻意教育子孙不但要会说客家话,而且达到“精通”的水平。他希望子孙经常说客家话,从而提醒自己作为客家人的身份。这位受访者认为“只有子孙精通客家话,客家民系才能历久不衰。”此外,同是散村居民的另一位40多岁的邓先生亦表示十分重视客家话,并且会刻意教导儿子说客语。 不过,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而言,说客家话已不再是必然的事。例如,一位80多岁受访者即表示他和子女用客语交流,可是孙儿已不懂说而只会听客语;另一位70多岁的受访者与儿子用客语沟通,与孙儿则只能用广州话。另一方面,亦有受访者表示,虽然夫妇都是客家人,会说客语,但在家中与配偶和子女都主要以广州话沟通。其中一位受访者的子女就不会说客家话;另一位所持的理由是:由于子女在市区上学、多与村外人接触,反而少与村内居民来往,因此也就少用客语而主要说广州话了。 客家语不再受到年轻一辈村民重视的原因,明显是因为客家村民与外界接触频繁。过去交通闭塞的情况,随着香港现代化的步伐而大大改善。原本僻处一方相对与外界隔离的客家村落,由于与外界接触往来增加,村民与外界居民融合机会随之而频繁;于是,客家传统文化――首先是客家方言――开始渐渐褪色,主要表现为客语受到香港主流广府方言的影响和同化。 客家人祭祖的传统则仍然保留下来,例如村民在旧历新年时到祠堂祭祀。据其中一位受访者提供的资料,横台山以前每年都举办太平清醮,热闹情况与长洲相若,后来因为村民之间发生摩擦和争吵而取消。由于各个姓氏都有饲堂,到了旧历新年村民都会到自己姓氏的祠堂拜祭祖先。横台山永宁里客家村的传统规定在农历新年时,由除夕至年初一清早,每户村民最少派一名男丁到祠堂参与祭祀。村民强调到祠堂拜祭祖先的习俗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有受访者表示,虽然村民仍重视祭祀礼仪,不过热情已较以前减退;亦有村民指出长辈仍然重视祭祀等客家传统习俗,至于年轻一代则已经没有那么重视。 村内另一个有关迎娶媳妇的传统习俗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包括由舞动着的麒麟引领迎亲队,新娘穿戴裙褂、乘坐花轿入门,整个队伍浩浩荡荡游行到村内直到新娘下轿为止。接着是迎入祠堂拜祖先和燃放爆竹,婚宴亦会在祠堂摆设,由村内兄弟准备食物,或以到会形式。其中一位受访者回忆当年他本人到屯门龙鼓滩迎娶的情况,迎娶队伍约有二三十人,同样由麒麟在前引领。到了今天,传统的迎亲仪式如花轿迎亲已无法保留,都改用汽车了,而婚宴亦改在酒家摆设。不过,舞麒麟、拜祠堂和燃放爆竹则仍然维持下来。 (二)原居民与非原居民之间的关系 横台山客家原居民一直以来都是互相扶持、守望相助。附近一带五个村曾经组织了一个义裕社的村际组织,负责区内治安、筑桥修路和扶助有需要的村民为致送帛金。此外,设有更夫制和自卫队,由每个村派出二人担任村内巡逻工作。 随着香港都市化以及政府发展新市镇计划,近数十年来,村民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疏离。尤其是近十年,由于政府征用土地而向村民作出赔偿,村民较以前富裕了,却亦变得事事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以致大家的关系显得有点紧张,因而影响了村民的团结和谐。 至于客家人与非原居民的关系一般是融洽。除了年长一辈由于不懂广府话,因而通常只和客家人原居民来往外,年轻一辈交朋结友大多不会计较对方是否客家人。两位年龄分别是60岁和70多岁的原居民对下一代的婚姻对象是否客家人抱着十分开放的态度。前者更加认为不久之将来,客家人会与本地(广府)人同化。 不过在有关参与村内事务上,原居民一般认为非原居民可以拥有投票权而非参选权。他们提出的理由包括:由于村长才有权决定谁享有“葬山权”(土葬),如果一旦由非原居民出任村长而拥有土葬决定权,他们认为传统便会被打破。因为一向以来只有原居民才享有土葬权利;只有原居民才熟悉村民和村内事务,由他们来处理原居民的切身问题才不会出错。 此外,元朗八乡和十八乡的客家村落也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例如崇正新村内崇正公立学校校训题为“忠信笃敬”,出自论语“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村名崇正,乃取客家族群“崇尚正义”的精神;而学校校训则取自论语,说明崇正新村客家人秉承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精神。 崇正新村于20世纪中叶才成立,并没有像当地“原居民”村”所展示的浓厚民间传统儒家文化色彩,如修建祠堂、关公庙等传统建筑等。然而新村所办学校以孔子格言作为校训的事实,显示村民对儒家思想的景仰。 在十八乡其他历史较悠久的客家村落,即称为“原居民”村的,例如水蕉老围村的东西两边进口都分别竖立有牌坊。东边进口的牌坊题有对联:‘水星耀门官,瑞霭祥云集千户;蕉红照地主,神灵显赫护万家。”正中横额上书:“水蕉老围村。”背面则题:“东来紫气。”至于西边进口的牌坊则题有对联:“老物藉春风,东来紫气绵世泽;围场罗远岫,西接祥光振家声。”正面题:“水蕉老围村。”背书:“西接祥光。”散发着传统儒家文化的气息。 进村以后,有一座显眼的关帝宫,坐落于村前,其前方是禾坪、池塘(现已填平,作为公园休憩用)。宫门两侧的对联题为:“精忠昭日月,义勇贯乾坤。”水蕉老围村民议事即假关帝宫举行。此外,八乡长莆村亦有一座关帝圣宫,宫门两侧悬有对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忠同日月义同天。”八乡和十八乡客家人的关帝信仰反映他们崇敬忠义关云长的传统。 此外,水蕉老围村原来有八个姓氏,包括简、曾、陈、张、杨、林、程和谢,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另外还有一个属于全村八姓人士的总祠堂。其中曾氏祠堂名“三省堂”,即取曾氏祖先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之意。祠堂大门两侧对联题为:“南丰世泽,东鲁家风。”祠堂内侧题有对联:“南丰世泽千秋盛,东鲁家风万载兴。”反映曾氏村民缅怀原乡和景仰祖先的情怀。 元朗客家族群对有功名的族人崇敬有加。例如,水蕉老围村内的谢氏祠堂大门题有对联“金凌世泽,宝树家声”;祠堂内悬有匾额,上刻“文魁”二字,乃光绪十五年(1889)该村村民谢铭新高中恩科乡试第14名。而在邻近八乡横台山永宁里的祠堂内更悬挂有5块匾额,其小3块刻上“文魁”,另两块分别刻有“进士”和“兄弟联魁”。 (三)香港元朗客家人的教育事业 八乡和十八乡是香港客家人集中居住之地,那里保留了多个客家村,每个村子都设有书塾,有些还有一间以上。以下试以元朗八乡横台山村、十八乡水蕉老围和崇正新村的办学为例,说明客家人对香港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