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与其说是监狱,不如说是校园,一所矫正罪犯恶习、重塑罪犯灵魂的特殊学校。这里,蕴含着浓浓的客家文化气息,客家围屋、客家谚语、亲眼所见、亲身感受,你会觉得这里就是客家文化的风情园。
以改造人为宗旨,在新监狱建设中,江西赣州监狱尤其注重改造文化的融入。客家文化,正是赣州监狱构建服刑人员精神家园的最佳载体。勤劳刻苦、朴实节俭……在赣州监狱的客家文化广场,六组主题雕塑,以不同的元素符号,分别诠释了不同的客家精神,引领罪犯改过自新、决裂旧我。
碰撞,点燃希望之火 在获批整体搬迁之日起,赣州监狱党委就提出“搬迁工作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发展上水平,管理上台阶”。以文化人、文化兴监,也由此逐渐在党委班子中形成共识。从新监狱的设计理念、建筑风格到新监狱的环境优化,“文化”一词,始终都在体现。
2012年2月,一个新的工作机构文化工作室成立了,就文化育新这道题开始了苦苦的思索。该监狱长、党委书记赖德毅亲自组织论证,副监狱长、党委委员温昕宇不辞劳苦,带领文化工作室的同志们,到兄弟单位取经,到大专院校请教,到科研院所求证。
2012年3月29日,一场文化论证会在赣州监狱举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薛梅卿、马志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授白焕然,赣南师范学院教授林晓平等专家学者,就赣州监狱的文化主题进行了探讨与论证。针对赣州监狱押犯90%以上属于客家人的实际,以客家文化教育熏陶服刑人员,构建服刑人员的精神家园,逐步达成共识。
“我们认为,以客家文化为主题,更符合客家人的思想实际,更容易为服刑人员所接受。”赣州监狱文化工作室主任黄新明是这样表述的。 行动,收获文化狱园 围绕客家文化进监区,赣州监狱开始了艰辛的文化创作之路。 “孝心园”,建设在会见中心的罪犯入口处。中华传统经典孝文化的故事,以“二十四孝”主题雕塑的形式,在这里纷纷得以再现和诠释,服刑人员的每一次会见,都是一次孝道教育的过程。
建设“孝心园”,对罪犯进行孝道教育,仅仅是赣州监狱客家文化进监区的一个部分。在文化创作中,客家主题雕塑、客家牌匾、客家风光都被赣州监狱的文化团队表现了出来,体现在文化育新的过程之中。
融入客家文化元素,一栋栋楼宇分别被命名为“静心楼”、“勤业楼”等;监内的六条主干道,也分别被命名为“明法路”、“正身路”、“自强路”等。一个个组团单元的客家庭院前,“积善成德”、“崇文重教”等客家门匾,既符合客家的人文风俗,也体现着各种主题教育的内容。
据统计,新赣州监狱共完成客家文化主题雕塑30尊,客家谚语、客家风光、书画、格言等689块,客家门匾16块,介绍客家名人8人。漫长而艰辛的创作之路,收获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文化狱园。
延伸,创新“一区一品” 1月31日,在赣州监狱的客家文化广场上,服刑人员正在进行客家舞龙、舞狮学习。为了在春节期间能够将客家文化节办得有声有色,赣州监狱邀请了客家文化的专家和老师们,为服刑人员传授客家舞龙舞狮技艺。 根据“一区一品”特色监区文化建设方案,赣州监狱各监区都结合各自特点,在服刑人员中开展特色的客家文化活动。一监区和十五监区选择的是客家舞狮,十三监区则把客家舞龙当作“一区一品”的特色文化。截至2月初,赣州监狱共形成了十个特色监区文化项目,如赏石、根艺、盆景,赣南采茶戏、客家山歌等。
赣州监狱文化工作室的同志们,按照“请进来”的思路,先确定工作方案,然后聘请社会专家老师,来到监狱进行辅导教学、传授技艺,让服刑人员在学习中感受客家文化,读悟客家精神。 徐文,是十九监区的副教导员。谈起赣南采茶戏,他饶有兴趣地表示,采茶戏仅仅是一种形式,但是从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服刑人员参与的热情,可以理解到服刑人员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升华,构建精神家园 环境的熏陶、“一区一品”的深化,对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2年的国庆中秋佳节,赣州监狱服刑人员的手中,多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客家文化与客家精神》一书,在为时半年的编辑出版后,同服刑人员见面了。该书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客家文化故事,全面生动地诠释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将客家精神深深地植入服刑人员的心中。
2013年2月1日,2003年第一批服刑人员就要刑满释放了。“迎着希望的朝阳,怀揣新生的梦想……勤俭自强,铭记过去,开创未来,遵纪守法,永不犯罪!”上午8时30分,沁园澄心桥上,即将刑满的131人面对国旗庄严宣誓,表达同旧我的决裂。随即,放生仪式开始,一条条鲜活的鱼,从服刑人员手中回归自然,放生在沁园中,喻为新生活的开始,希望的开始。自2012年9月起,赣州监狱共在沁园上举行了两次出监仪式。根据《赣州监狱文化发展五年规划》,今后每一期罪犯刑满释放,都将在这里举行出监仪式。举行出监仪式,仅仅是实现精神升华的一项内容,在新入监服刑人员中,入监仪式也是重要一课。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这文化的升华,引领着服刑人员始终面对阳光、面对未来、面对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