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风雨400年
走进南园古村,就犹如走进古村落一样,这是我市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客家古村落。
南园古村位于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紧靠东江西岸,距离市区12公里。这里完好保存了客家民居建筑群和独特的客家风情,具有浓厚的岭南客家民居建筑特色。
在南园古村景区导游的讲解下,我们走进了这个神秘的古村落。南园古村的客家民居建筑为府第式结构,共有古民居建筑30多座,大多建于明末清初,是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南园古村也叫南园第一村,以前叫潘家围,解放后改名为红光村。现在所用的“南园第一村”则是作为旅游区的名字。如此大规模的客家民居建筑在我市还是少见,去过的人都好奇它为何人所建。
据潘氏族谱记载,东源仙塘潘氏一世祖铭德的父亲潘伯澜,因躲避战乱,从北方南下辗转多地。明朝万历年间,潘铭德在仙塘红光村广置田园并安居乐业,形成了现在的“南园古村”潘家围。潘氏家族历经400多年的勤劳奋斗,先后建有老衙门、新衙门、六曲桥、大夫第、老楼、地道、柳溪书院、古炮楼等古建筑。现在的南园古村,除古炮楼因年久失修倒塌和人为破坏仅留炮楼城墙遗址外,老衙门、新衙门、大夫第、柳溪书院等古建筑均保存完好,这些古建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客家民居建筑特色和艺术的古村落建筑群。
南园古村浓墨书香 南园古村的潘氏家族自古崇文重教,有“忠孝传家、诗书启后”的家训。我们参观的第一个地方是柳溪书院,这里最能体现潘氏家族家训。
据载,清朝乾隆年间,仙塘潘氏十二世——潘世拔,官至江浙两台(温州、台州)盐运使副使。他在官之时十分廉洁,敢于改革创新,“上官嘉其能,平民皆怀之”,后由于父母年迈盼望其归,所以辞官返乡,乾隆三十八年被授予二品官位——奉政大夫。
潘世拔带职回乡后,不仅修建了老衙门,还在其修建的府第老衙门开办了学宫,但是却找不到一个学识渊博、德行高深的人在学宫里担任老师。一天深夜,他突然想起在韶州府为官时结交的友人陶学椿。陶学椿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性格狂放不羁,不为功名。潘世拔认为陶学椿是担任学宫老师的最佳人选,于是连夜修书一封,差家人送往韶州南雄府陶先生处。陶学椿因与潘世拔有旧交,接到书信之后也很向往书中所述的南国秀丽的田园乡村,所以他很快就随潘世拔的家人来到仙塘南园。
陶学椿在东江岸边南园码头登岸时,发现这里田园风光秀丽宜人,如若仙境,失声赞叹:这真是第一村啊!于是“南园第一村”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从此以后,陶学椿便留在了潘家,一呆就是五十年,为潘家的子孙后代传授做人为官之道。当时潘世拔受到陶学椿的启发,就把新建的学宫命名为“南园学宫”,陶学椿在学宫里担任老师,取号“南园居士”。陶学椿在南园学宫任教期间,为潘家传承“忠孝传家、诗书启后”家训作了较大贡献。此后,“南园第一村”和“南园居士”的美誉也广为传颂。
“南园学宫”就是南园古村柳溪书院的前身。柳溪书院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4年),至今180年历史。书院门外有一溪流,柳树成阴、碧水环绕,故称“柳溪书院”。
四个最具代表的古建筑 在南园古村有一个老衙门,我们很好奇这个名字的由来。
老衙门建于清朝乾隆辛末年(1751年),距今有243年的历史。老衙门的主人是仙塘潘氏十二世——潘世拔,乾隆年间带职还乡,老衙门就是他当年回乡之后建的。这幢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建筑除了担当其办公场所之外又作为居家住所,所以在功能的设计及雕刻的图案上都与普通的民居建筑有一定的区别。
据传,当时潘世拔是带着公务回乡的,为了方便他处理公务,乾隆准许他在老家设置衙门。老衙门作为官府公堂,代表当时的朝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它的地板就与普通的客家民居不同。一般的客家民居,无论主人再有钱,都只能用青砖作为地板。但是老衙门前厅和中厅的地板是用淡红色的花岗岩石铺砌而成的,正是权威的体现。
除了老衙门外,这里还有一个新衙门。 新衙门建于光绪初年,距今130多年历史,相对于老衙门而言,人们习惯称它为“新衙门”。新衙门与老衙门并列,处于老衙门的东面。新衙门的主人是仙塘潘氏十五世——潘宝忠。据传,潘宝忠是仙塘潘氏先祖中最为富裕的一位,所以他建造的住所也格外宏大,功能齐全,特色鲜明。我们从新衙门的建筑中可以看到,炮楼、地道等足以证明新衙门在防御方面做了很多工夫,也证明当时潘宝忠的富有。
炮楼与新衙门建于同一时期,处于新衙门东北角的土坡上,把新衙门和老衙门连为一体。炮楼有两座,东北角的七层,西南角的四层,形成犄角之势,威镇一方。由于年久失修倒塌和人为破坏,我们在仅保留下来的炮楼城墙遗址看到,炮楼墙身外面还有一道外墙,高约一层楼;里面的墙身厚度达80厘米,俗称“粽墙”。正由于它特别坚固,韧性大,在经历了炮火攻击后还能保存下来。
在炮楼里面,还有古井和典当行两个遗址。古井由炮楼的外墙包围着,在炮楼里面。古井保证了村子里几百人的生活用水,在抵抗外敌的时候成为真正的生命之源。典当行的门在炮楼西侧,店堂就设在炮楼里面。布置有保卫当铺的卫队,戒备森严,防盗设施齐全。
地道设在炮楼里面,连接新衙门,长13米,四周由大青石板砌成,结构牢靠。地道的入口在新衙门左边一条巷子尾部,出口有两个,一个设在炮楼里,另外一个出口在炮楼外面,仅容一个人进出,易守难攻。
以前,潘家遇到贼匪入侵时,把村子里所有的门户都关上,潘氏族人就可以从里面的地道直接上到炮楼,发生战斗时,人力的支援、弹药的补充、粮食的供应都是由地道输送到炮楼里面,所以地道是防御外敌的咽喉,决定抵抗外敌的胜负,是南园古村落整个防御系统的关键环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