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广东省梅州市山歌剧团(现为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下同)建团65周年。为庆祝剧团成立65周年,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策划了系列惠民演出活动。除了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连续3场公演外,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还以客家山歌剧《等郎妹》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为契机,复排经典大戏《等郎妹》,并在梅州市山歌剧场连演4场,为广大市民提供一场戏剧艺术盛宴。 后继有戏:客家山歌剧成了广东省艺术节的“获奖大户” 3月8日,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办公室公布了2023—2024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剧目)入选名单,客家山歌剧省级传承人、一级演员杨苑玲主演的《等郎妹》成功入选。这是梅州客家山歌剧首次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将让今人和后世一同领略客家山歌剧浓郁的客家风情和文化韵味。 《等郎妹》创排于2002年,由林文祥、罗锐曾编剧,陈勋华、黄延元作曲,王佳纳执导,季乔和周正平分别担任舞美设计和灯光设计,梅州市山歌剧团出演。该剧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它以淳朴的山歌风格、抒情的语言文字、凄美的山歌旋律、真诚的人道关怀,形象地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梅州客家山乡独特的民俗形态和客家儿女的悲欢离合,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共鸣和深刻的思考,在强化山歌剧艺术本色的同时,注重开掘剧种的表现形式,具有极大市场潜力。再加上该剧制作精良,深得广大戏迷朋友的青睐。 《等郎妹》在文本风格上保持了浓郁的客家风情和山歌韵味,内容上深层次地挖掘了人性的内涵;音乐上在保留山歌风味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旋律更加优美动听,打造了一种“浓浓的客家风情,美美的山歌旋律”;舞台呈现上古朴大气,为了更好展现古老的客家风情,舞美设计者在舞台上构筑起一座客家围龙屋,其大小跟真实的客家围龙屋相近,并在门窗上精心做上雕花;灯光使用上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戏剧氛围。 《等郎妹》是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的经典保留剧目,创排至今21年,常演常新。该剧于2002年获得第八届广东省艺术节一等奖以及8项个人一等奖,囊括了剧目和所有单项大奖;2003年参加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获曹禺戏剧奖·剧目奖、优秀编剧、音乐、舞美、表演等多项大奖,并于当年入选为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第五届“五个一工程”;2006年获广东省鲁迅文艺艺术奖(艺术类)。 《等郎妹》在第八届广东省艺术节的舞台上,打响了客家山歌剧创造奇迹的第一枪。此后,梅州市山歌剧团创排的《山魂》《桃花雨》《客魂•家风》《白鹭村》及梅县山歌剧团(现为梅州市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的《合家福》《春闹》接连获得广东省艺术节的剧目一等奖,山歌剧成了广东省艺术节名副其实的“获奖大户”。因此,《等郎妹》被业内誉为“山歌剧的里程碑”“山歌剧的《十五贯》”。它的成功,有效激活了客家山歌剧市场,推动了梅州客家山歌剧专业剧团的团队建设。 对于《等郎妹》的入选,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一级编剧认为,关键在于这部戏无论在唱腔设计、音乐制作、剧目文本还是表演上,都体现着剧种的本源。比如,原生态的山歌唱腔、优美的客家曲调、极具客家风情的乡土故事。这出戏找到了剧情与客家山歌剧的艺术特色契合点,牢牢抓住了客家山歌剧的精髓,这也是它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为更加完美地呈现剧目,高效优质完成录制。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邀请王佳纳、季乔、方国良等主创人员,召集杨苑玲、杨谊等原版阵容的老演员与第二代演员曹艳常、潘锡岳等组成强强联合,重塑荡气回肠的《等郎妹》。 后继有人:以 “叠罗汉”式开展“传帮带” 作为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的经典剧目,一成不变地复排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与时代审美需要。录制过程中,代表性传承人要在结合本剧种特点的同时,依照自身的舞台经验、表演技巧对该剧目进行创新。同时,要充分发挥 “传帮带”将客家山歌剧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职业精神接续下去。 近年来,客家山歌剧一方面坚持“大戏喂养”,通过创作排演大型剧目,为编创人员创造空间。另一方面,坚持让拔尖人才挑大梁,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山歌剧《血蝴蝶》就由优秀年轻演员担纲主角,达到了以赛促练、以赛促艺、以赛推人的效果,让梅州戏曲后继有人。 《等郎妹》是林文祥的成名作,也是他与著名剧作家罗锐曾师徒的接力棒。剧本在罗锐曾老师的指导下,前后经过了20多稿,历时3年之久才完成,其中的艰辛和执着不言而喻。21年来,他从一名戏剧新兵成长为客家山歌剧的“领头雁”“铸魂人”“火炬手”,他不遗余力地带领本土青年团队创作了《白鹭村》《春闹》《林风眠》《血蝴蝶》《红土百姓》等一批优秀作品,为客家戏剧搭建起人才梯队。在他的精心栽培和引导下,梅州走出了“半路出家”投身戏剧艺术的编剧廖惠玲、新锐导演李建生和知名作曲陈的明“三驾马车”。 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演员来呈现。21年前,杨苑玲以原汁原味的山歌腔和客家女人温存贤惠的谈吐举止赢得了剧组的青睐,成功地在《等郎妹》中扮演“润月”这一主要角色。可以说,《等郎妹》红了杨苑玲、杨苑玲火了《等郎妹》。如今,她已经从舞台新秀变成了省级传承人、一级演员,参演了客家山歌剧《等郎妹》《红婚纱》《客魂·家风》《白鹭村》《彩虹》,山歌剧电影《啼笑冤家》等一大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剧目,还先后获得了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等20多项艺术类的国家、省级大奖,成为客家山歌剧的最美传承者。在专注演出的同时,杨苑玲非常重视培养新一代表演人才,指导谢曼丽、邓碧霞、陈婷霞、马嘉意等一批优秀山歌剧人才崭露头角。 多年来,梅州的客家山歌剧人一面是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一面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他们始终坚守阵地,以 “叠罗汉”式开展“传帮带”,不断壮大客家山歌剧的队伍。客家山歌剧的历史,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演出、一部部作品里被续写。从第八届广东省艺术节的“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到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的“梅州现象”,梅州客家山歌剧人在高峰之上仍不停步,坚持不懈地做好传承和坚守。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拟于今年11月参加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展示新时代梅州客家山歌剧的崭新风貌,扩大舞台艺术“梅州制造”的广东影响力,唱响客家山歌剧最强音。 在客家山歌剧传承道路上不懈进取 今年是梅州市山歌剧团成立65周年。作为客家山歌剧最具实验性、示范性、代表性的艺术表演团体,梅州市山歌剧团有着光荣的红色基因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伴随和见证了新中国戏剧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多年来,梅州市山歌剧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扎实推进客家山歌剧艺术精品创作演出。成立初期,先后推出了《彩虹》《挽水西流》《风雨亭》等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大型剧目;改革开放后,更是迎来了山歌剧创作的春天,创作了《长泉情》《相思豆》《虹桥风流案》等作品,一步一个脚印将剧种推向新的阶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梅州客家山歌剧逆流而上,创作了《等郎妹》《围屋旧梦》《山魂》等佳作,在广东省艺术节上实现了“五连金”,为梅州赢得了“得奖大户”的美称。 从反映客家传统和人性闪光点的《等郎妹》,到呈现近代历史事件和客家儿郎血脉担当的《血色三河》,再到如今致敬具有世界影响力人物和表达孜孜以求艺术理想的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梅州客家山歌剧一次次实现了突破和进步。(图片由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提供)来源:文旅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