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日中午,广东籍最后一位开国将军杨永松离世,享年104岁。 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曾赴杨永松北京家中采访,他回忆起家乡梅州大埔,也勉励后人要继续艰苦奋斗。 杨永松于1918年出生,13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随中央主力红军参加长征,历经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直罗镇战斗、平型关大捷等著名战役战斗。 历经战火硝烟的杨永松,一路南征北战书写了传奇的一生。1955年,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将领之一。1978年,杨永松退居二线,任原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继续为国家的军事建设贡献力量。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勋章荣誉章。 时任战车师政委的杨永松(左二)。 生于大埔百侯 10岁参加革命 1918年7月,杨永松出生在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一个贫苦家庭,一家人靠父亲贩卖咸鱼咸菜为生。 当时,为了生存,不少当地人下南洋去海外谋生,杨永松的大哥和二哥也跟着几个叔叔去了新加坡。 杨永松5岁时,父亲积劳成疾因病离世,家中生活更加艰难,母亲还是坚持送杨永松去镇上的小学读书。 那时,梅州大埔的中共党组织在乡村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工会、农会等组织纷纷成立。杨永松的二哥在新加坡加入共产党后,也返回家乡积极组织开展革命活动。 1928年,年仅10岁的杨永松受到革命启蒙,加入学校组织的劳动童子团,参加大会、示威游行。 1930年4月底,杨永松在二哥的安排下去闽西,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留在县委机关打杂,正式开始了革命工作。 杨永松夫妇和四个儿子。 长征路上九死一生 病中拼命追队 在参加革命期间,杨永松没少因身体吃苦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部队东进闽西的路上,杨永松反复发高烧,病了几天后已是骨瘦如柴,行动都很困难了。那时部队要转移,由于缺医少药,杨永松只能被留后方医院休养。 为了追赶部队,杨永松不顾伤病坚持赶路,在第5天赶上了部队。到部队的第二天,杨永松收到通知部队傍晚就要出发,那时的他没有意识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就这样开始了。 翻越雪山时,由于天气原因困难重重,不少战士因为看不清路掉进雪坑。部队一直是急行军,饮食也差,杨永松眼见着剩余的人数不足出发时的三分之一。 部队一路攻坚克难,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进入草地的第六天,杨永松的双腿因长时间泡在雨水里,双腿肿胀无法起身。 无法预料明天的杨永松索性把在湖南买的一双新袜子穿上,把自制毡鞋也穿上:“如果横竖走不动,我总是要死的,留着它们也没用。”两三个小时过去,他的脚竟然慢慢有了好转,逐渐走得快些,又走了一阵,两腿竟然几乎完全恢复正常。 南征北战 成为最年轻开国将领之一 杨永松历经了多场战斗。抗战时期,他跟随部队转战陕北参加直罗镇战役,挺进山西,首战平型关;解放战争时,他战山东、克东北,成为第一支装甲部队的首任政委。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忱,都纷纷要求对日抗战。1937年8月23日,杨永松所在部队作为先头部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 杨永松的回忆录中,记录了他参加这一战役的经历。 “抗战初期日本兵训练有素,个人单兵作战能力很强,战斗打得非常惨烈。”后来打扫战场,杨永松所在部队死伤近半,“有一个连队只剩下一个副指导员和一个战士,许多战友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当时,在部队中间有个笑话,活着干,死了算。还有一句,也是半开玩笑说的,把脑袋吊到裤腰带上,随时准备丢了。”杨永松这样说。 想起那些充满着鲜血和牺牲的“硝烟往事”,杨永松十分感怀:“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没有看到全国的解放,他们的鲜血洒在了革命的征途上,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平。”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功臣号”坦克高擎军旗,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彼时,杨永松是“功臣号”所在战车师政委。 1955年,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37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将领之一。杨永松荣获过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7年8月,从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杨永松被分配到北京军区工程兵任副政委。 2019年杨永松在北京家中。 心怀家国 勉励年轻人艰苦奋斗 1978年,杨永松退居二线,任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继续为国家的军事建设贡献力量。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勋章荣誉章。 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在杨永松家中采访了他。在北京的一所小院里,年过百岁的杨永松精神矍铄。 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上,从当年的“万国造”到全部国产化的先进装备,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于身体原因,原本受邀参加的杨永松没能到现场。他在家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阅兵仪式,也深感如今各种武器越来越先进,国家强大了,自己感到很开心。 看到来自家乡的大埔蜜柚等特产,杨永松感叹:“国家建设好了,大家的生活也过得更好,比以前富足很多。” “在外这么多年,记得最深的是那里的革命氛围。”在回忆录中,杨永松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老家百侯镇侯南村,老家一直保留着崇文重教的习俗。 杨永松也对年轻人发出寄语:“我是个放牛娃出身,从小练复写纸、练刻蜡版,文化有所提高,但是文学水平不高。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有这么好的条件,应该很好地学习,践行为中国人民的福利服务。我们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奋斗下,取得了全国的胜利,来之不易。希望我们的年轻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来源: 南方Plus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