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偃师区虎头山森林公园,雄伟气魄的“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显得格外瞩目。 这是一座记录客家人南迁历史的纪念碑。纪念碑以古朴典雅、庄重大气为主要风格,坐落于十七步台阶的两层方坛之上,十七步台阶寓意着客家先民从首次南迁迄今已走过了1700多年的历程。碑体和基座净高11.1米,台阶高2.55米,总体高度13.6米,以粉红色花岗岩雕刻、建造而成,基座四周雕刻着表现客家先民南迁及客家人发展历史的浮雕。 这是一座让人思念家乡的纪念碑。纪念碑以代表着“万姓归宗”“宗地”的中国古代礼器“琮”和以家的象征“门”为主要元素,结合晋代的龙纹、连理牡丹、祥云瑞兽等图案设计而成。顶部圆形碑体刻有“客”字和祥云纹样,其上是取自故宫华表“望君归”造型的瑞兽,瑞兽面朝客家先民当年离开故土的东南方向,喻义祖根地父老乡亲盼望离乡的游子回归故乡。 洛阳市客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文史学者徐金星介绍,客家先民第一次迁徙是1700多年前的“永嘉之乱”之后,洛阳城陷落,大批中原士族、百姓举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这次大迁徙的人数达百万之众,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南迁。后来,客家先民又有四次大规模的迁徙。 经过多次辗转迁移,客家人遂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衍,逐渐形成了一个在语言、民情、风俗、文化等方面与中原汉族既割舍不断又相对独立的客家民系,分布在世界各地。 “君从哪里来?来自黄河边。”生活在南方各省和海外各地的客家人,讲河洛话,建洛阳镇,修洛阳桥,世世代代怀念着故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家人来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寻根问祖,“根在河洛”已得到全球华人的广泛认同。 2007年8月,在洛阳偃师举办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汉魏洛阳故城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的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出发地。2009年9月,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代表齐聚偃师虎头山,修建竖立了“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为全球客家人寻根溯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地标。来源:洛阳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