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滥觞于中原,流传于世界各地的客家族群。客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和情感的纽带,在新时代下,既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新客家山歌代言人陈菊芬一直积极探索客家山歌在新时代的创新传播模式,本期讲座她从山之声、海之韵、融合与创新三个方面讲述了客家山歌的发展变迁。 客家山歌主要在哪些地域流传? 陈菊芬是土生土长的客家人,对客家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客家民系发源于中原,经过多年发展变迁。如今,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闽粤赣、湘桂川及港澳台地区。海外的客家族群则分布在东南亚、美洲、欧洲等85个国家和地区。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和情感的纽带,是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陈菊芬介绍,客家山歌如今主要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东南亚以及其他海外地区流传。 闽、粤、赣三省交界边区即闽西、粤东、赣南为客家大本营,也是客家山歌主要流传地域。此外,广东其他地区及广西、四川、重庆、海南、湖南、浙江等客家人聚居处也传唱客家山歌。从清代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及梅州地方志记载的歌仙“刘三妹”传说可知,梅州曾经是客家山歌的传唱中心,至今梅县松口镇民间还流传有“客家山歌松口(从口)出”的山歌俗语。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海外地区的客家人大多以此地为文化故园,我们可以在多部客家山歌作品中找到“松口”、“梅县”这样的地理词汇。 港澳台地区的客家人大多来自广东、福建。其中香港的新界、西贡地区与广东深圳的宝安、龙岗、盐田、沙头角邻近;澳门的客家人几乎全部来自广东中山,因此他们与广东客家文化的关系也最为紧密,在语言、习俗、和山歌风格上都呈现出一致性。 台湾客家方言有四县口音、海陆口音等。在民歌上,台湾客家山歌与广东蕉岭地区、江浙民歌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宗同源现象,比如台湾客家山歌《天公落水》与安徽的《凤阳花鼓》,台湾苗粟的《老山歌》与广东蕉岭的《长潭山歌》,旋律、咬字都极其相似。 以东南亚地区为代表的海外客家族群,大多由广东、福建过番来到海外,其余少部分从江西、广西、海南迁来。我们可以从客家族群里大量的《过番歌》看到当时的这一人口迁徙现象,也可以从这些客家华侨对广东梅县的松口古镇——这个过去客家人下南洋时的出发渡口,有着“自古不认州”的族群认同感得到印证。就客家人而言,宋元之际梅县松口人卓谋等一批青年落地在印尼加里曼丹岛,明清以来,从开发南洋诸岛开始,至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 客家山歌的传播和传承模式 客家山歌是一种文化现象,据陈菊芬多年从业经验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传承群体与传播方式也呈现新的格局。 陈菊芬将客家山歌的传播模式分三个层次:一是专业学者和音乐人的音乐活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客家音乐研究学者的学术型研究活动和音乐人的新客家山歌创作活动。二是客家民间组织以及民间艺人的系列活动。每一个客家地区都有一个固定的山歌传唱区,他们在公园里的风景区举办山歌墟,定期对唱山歌。比如广州越秀山、深圳、江西等地的山歌墟等,几乎所有客家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山歌队,他们定期在各地的公园活动,学习、对歌、交流,还组织歌队参加政府主办的各种山歌比赛。三是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政府部门除了社会舆论的导向外,还定期举办客家山歌比赛等活动促进客家文化交流。近年来更大力面向学校教育,注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普通教育层面的传承传播,让中小学生深入体验参与到客家音乐文化的活动之中。 传统的客家山歌属于农耕文明的产物,大多是通过家庭、学校和民间艺人的传统“口传心授”模式进行教化传承。二十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收集整理客家山歌的音乐专业人士,这时,客家山歌出现了新的传承方式——“半口授半定谱”。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媒体终端的迅速普及。全媒体多模态的文化传播模式为客家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新时代下,客家山歌在众多文化信息的猛烈冲击之下面临传承的困境。虽然,海外新客家山歌的开创迎合了时代的需求,但海外地区客家音乐传统的元素也流失较多。 让客家山歌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审美要求 在讲座最后,陈菊芬对客家山歌面临的客家人生活场景城市化的转换、客家民间山歌传承人的老去及现代中外音乐冲击等问题也表示忧心。如何突破传播主体减少、传统山歌流失、受众匮乏等诸多问题呢? 据陈菊芬介绍,温和的改革派建议在良好传承的基础上,加强表演与竞技色彩,寻找传统山歌,挖掘它的文化渊源,掌握它的演唱技巧,展示它的艺术精华,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现代元素包装、发展,让客家山歌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审美要求,得以更好地传承与传播。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赋予传统客家山歌新的生命呢?《千年客韵——中华客家山歌》纪录片中给出了思路。相对于被抢救性保护起来的其它传统艺术品种,客家山歌则因时而动,动态地传承于客家人生活之中,是活着的文化。千年来客家人一直在游走迁徙,唯一不变的就是应对变化,这也是客家山歌的天赋。要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客家山歌之美,展现客家山歌不同以往的独特魅力,才能为传统文化争取应有的社会受众与地位。通过文学、听觉、视觉的综合冲击,直抵人心灵深处,使客家人这一称谓在新时代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引起世界客家族群的共鸣。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陈菊芬认为,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手段成为影响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人文纪录片,利用其严谨的文本、考究的画面,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可以向大众传播古老而璀璨的传统文化。互联网时代,将音乐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与电视传媒、多媒体等学科跨界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全方位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互动 问:客家山歌因为语言不同的问题一直只在客家人的圈子里流行,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客家山歌在更广泛的圈子里流行? 陈菊芬:客家山歌因为受到语言的限制,在客家人圈子里面传播得比较多,因为歌里面讲述的是客家的生活,客家山歌离不开客家生活,所以呢,它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通过什么办法去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呢?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新山歌结合时代的主题,结合一些大众共同拥有的生活场景,然后保留一些客家山歌的衬词和客家山歌的旋律,就能够广泛传播。比如《十送红军》《映山红》《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这些歌,都是客家山歌的原型加入了新的创作,逐渐被大众接受了。 问:您最喜欢的一首客家山歌叫什么名字,为什么? 陈菊芬:我最喜欢的客家山歌不止一首。因为客家山歌以地方命名,各个地方的旋律都因各个地方的口音不同而有一些唱腔上的变化。每个地方都有很好听的山歌,能够引起我发自内心的感动。每一首山歌都讲述了一个故事,比如《世上哪有树缠藤》这首歌的歌词:“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用一个很简单的场景讲述一个很忠贞的爱情观。这首山歌在电影《刘三姐》里面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问:不懂客家语言的人有可能学会客家山歌吗? 陈菊芬:不懂客家话的人也可以学唱客家山歌,因为客家话是保留了中州古汉语成分最多、最完整的一种语言,它是中州古汉语的活化石,所以会讲普通话的人学习起客家山歌来并不难。来源:宝安日报 记者 范晓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