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句板是粤北客家民间说唱的最主要最富特色的形式。其歌词不论长短,每组都是五句,故名。艺人登场演出,总是手拿四块竹板打过门,打节奏,内容离不开道德教化,唱世态,道人情,扬善劝恶。 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梅州市共7名非遗传承人入选。其中,竹板歌(梅江五句板)传承人陈昭典就名列榜中。 在与陈昭典的交流中,年近八旬的他仍能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他对山歌和五句板的挚爱,他离不开山歌和五句板,山歌和五句板更离不开像陈昭典这样执著的艺人。 曾经 年少登台 山歌结缘 说起陈昭典可能大家还要反应一会儿,但要是说起“阿瘦”“瘦叔”“瘦伯”,那几乎是无人不晓。在“瘦伯”的家里,记者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已然77岁高龄,他思维敏捷,谈吐优雅,中气十足,尤其是说到山歌五句板,更是绘声绘色、如数家珍。 陈昭典告诉记者,五句板属于山歌的一种,唱法句式大同小异。自幼就爱唱山歌的他,无时无刻都爱哼上几句,上学时音乐考试也常得头名。13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代替父亲到文工团参加文艺表演,于是从此与山歌结缘,先后跟随胡满、陈炳华、张照英、钟志诚等多位老艺人学习,1964年,表现出色的他被特招考入梅县山歌剧团成为一名演员,从此与山歌的缘分又更进了一步。 转折 事业生变 竹板打响 “当时从山歌剧团出来的人,大多都是去做了苦力,我就咬牙对自己说,没有了单位,民间我也一样唱戏。”1970年,陈昭典因故被梅县山歌剧团精简回家。为谋生计,陈昭典出门卖艺说唱五句板,从此便是长达半个世纪的民间说唱生涯。 四片竹板,一把梅花秦琴,便是陈昭典演出的家当。农闲之余,陈昭典便是靠着四片竹板一把琴,将五句板在田间地头唱响,在乡村的各个角落传扬。而当时也正是他事业的巅峰时期,他和他的五句板上过中央电台,还漂洋过海到海外华人中传唱。据陈昭典回忆,当时是把五句板热爱到了灵魂里。有一次受邀到梅城演出,他拿着一把秦琴,从梅江区芹洋一路弹唱上梅城,走到哪就唱到哪,临街的商户人家都出来看,好不热闹。 说起当时的情景,陈昭典印象最深的还是在乡村舞台上的演出,“那个时候,一台演出两个半小时,因群众十分热情喜爱,时常被要求加演,有时还会唱到天亮。演出也是一台接着一台,顶峰时一个月赶了30多场,整个月的行程都被排的满满当当,当时群众一听到我们来唱五句板,还会早早的搬凳子霸位置。一场场唱下来,嗓音一点都不会变,因而大家都叫我‘金嗓子’。” 改良 大胆创新 与时俱进 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曲调无固定性,讲究以词渡音,以词变音,因此唱好不易,将听众留住也要下大工夫。据了解,最初的客家山歌曲调多为悲伤,为让山歌能够在群众中更受欢迎,陈昭典开始尝试将山歌的曲调唱兴奋,唱活泼。经过改良后的山歌和五句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而这股不断创新的劲儿,也一直坚持至今。 由于太热爱山歌和五句板,陈昭典时常忘了自己已有七旬高龄,在经历某次各地连轴转的演出后,突如其来的一场病痛再一次迫使他慢慢离开奋斗了近一辈子的舞台。如今,陈昭典已鲜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但仍能从诸多唱本中发现他的身影。“现在腿脚不方便,手也不听使唤,唱不动了。但我一直鼓励我的学生努力创作,与时俱进,多弹多唱。今年疫情期间,我的学生便创作了有关抗疫的五句板,我也尽自己所能给他指导修改。”陈昭典说。 在交谈中,记者还发现,眼前这位老人对网络运用也是颇为熟悉。面对歌迷询问如何在网上找到他的歌时,陈昭典表示,早些年还有精力一首首发过去,询问的人多了,便开始教他们如何在网上找歌。如今学生和歌迷分布世界各地,沟通交流也都是通过网络。 传承 未来发展 任重道远 在谈及山歌和五句板的传承之路时,这位草根出身把一生都奉献给舞台的老艺人面露担忧之色。“山歌和五句板唱好都要‘扎紧马步下硬功夫’,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娱乐方式不断的增多,敢于开口并且坚持唱下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陈昭典说。为了打破这一传承僵局,将客家山歌及五句板传承发扬,陈昭典坚持亲自教授徒弟,先后培养出廖启忠、曾小芬、洪秋华、黄慰生、盲艺人叶苹珍、古革祥、杨辉等高徒。此外,从2000年开始,还先后在肇庆凤凰台、河源新丰江万绿湖等地举办了多期客家山歌曲艺培训班,辅导了众多男女老少幼的山歌和五句板爱好者。 当下,陈昭典对当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客家山歌传承,积极培养幼苗和年轻歌手的举措非常认可,认为非常及时且十分必要,对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起着重要作用,而他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表达着传承的决心。一位受过陈昭典指导的山歌演员告诉记者,只要是真心向他请教的山歌和五句板爱好者,陈昭典都会耐心地去辅导,不管最后是否出名了,他都一视同仁,有求必应。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他的孙女陈映美在其耳濡目染下,12岁开始便决心学艺,如今也已成为大埔山歌剧团的骨干成员。 面对非遗传承目前面临的困境,记者从梅江区文化馆了解到,该馆计划在今年内召开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会议,对非遗项目的下一步传承进行探讨,鼓励各项目传承人积极开班授徒。同时,积极筹备“6.13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和继续推广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这些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能够在群众的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梅州日报 罗玮 叶惠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