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始兴县举办了以“家和天下 欢聚满堂”为主题的“向始兴出发”全国摄影大展暨2019始兴围楼文化旅游节。乘着文化旅游节的东风,我们来到始兴县走镇串村,寻访散落在各镇各村的围楼,领略围楼的人文景观,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始兴县地处粤北山区,古称“粤北粮仓”,今誉“南岭明珠”。这里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曾经走出唐朝名相张九龄、明朝户部尚书谭大初,也走出过抗日名将张发奎。在这片沃土上,先民在宋、元、明时期从福建、江西等地迁徙而来,当时社会混乱,兵匪山贼猖狂,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这些客家人纷纷建起围楼。始兴有句俗话:“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至今仍有客家围楼两百多座。 隘子镇满堂围村满堂客家大围素有岭南第一围之称,是中国民居建筑中“方围”系列的代表,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满堂客家大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满堂客家大围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至咸丰十年(1860年)建成,历时28年。满堂围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777间。满堂围以上新围-中心围-下新围三个建筑单元组成,相互之间紧密结合,巷道相隔,门互通。 满堂围中心围后院。 满堂围前广场上孩子们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围屋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一位大娘挑着粪水向大围后面走去。 一位大叔在大围后面的菜地里浇水。 一位大娘吆喝着一群母鸡。 隘子清化粉,又名“宰相粉”是始兴的传统特色产品,有着1300年的悠久历史。“宰相粉”被誉为“米粉中的硬汉”,炒而不烂,煮而不糊,2015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宰相粉”的团粉工序。 “宰相粉”渊源于唐朝名相、始兴名人张九龄。据说清化粉是张九龄母亲所创,曾相伴张九龄刻苦攻读、考取功名,故得名“宰相粉”。 “宰相粉”的晾晒工序。 沈所镇沈北村红围在1940年2月-1941年1月期间曾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的办公所在地,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红围原叫“奠安围”,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以前共有五层,房屋96间。整座围楼用鹅卵石、糯米、红砂岩的砂浆砌成,整体呈淡红色,又源于它身上封存的红色记忆,故被称为“红围”。 1945年1月,始兴沦陷,日军攻占沈北村后,纵火焚烧红围。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围楼结构严重受损,楼顶被烧毁,围楼内烧剩一排排不足半人高、鹅卵石砌成的残垣破壁,而围楼的四面墙壁却顽强地挺立着,无声地述说着当年的壮烈。 一度被日军大火焚烧几成废墟的始兴红围,如今依然巍然屹立,从瞭望口映入眼帘的锤子镰刀依然与日月同辉,依然引领我们前行。 太平镇东湖坪村永成围楼建于大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距今114年。 围楼内的永成堂圆门两侧有一幅对联已破损,应该是:成功告竣想當年兄兄弟弟創造維艱;永享無疆願異自子子孫孫守承勿替。意思是说想当年老祖宗兄兄弟弟创造这份家业历尽千辛万苦,希望子子孙孙把这份家业守好代代相传。 围楼正门上镶嵌的"永成保障"牌匾,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亲笔所题。张之洞被认为是清末四大重臣之一(清末四大重臣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而张之洞一生给民居建筑题过4块牌匾,福建、安徽、台湾、广东各一块。广东这块牌匾就挂在始兴东湖坪的这座永成围楼上。 罗坝镇长围村围屋坐北向南,建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是一座规模较大、颇具地方特色的清代客家民居建筑。 长围村围屋由围楼、祖堂和民居组成。整座围屋围墙牢固结实,底层为糯米石灰浆加河石构筑,约1米厚,上面为糯米石灰浆加青砖瓦木构筑。民居中间为祖堂,三厅二井;两侧民居,二厅四房组合;地面铺设青砖。据说这个组合的特点就是防盗防匪,退守围内可坚守半月至数月。 围楼面阔52米,进深92.2米,平面呈长方形,有四层,高约15米。长围村的这座围楼是始兴县境内最长的围楼。 据村民介绍,40多年前这里每间房子都住满了人,最多时住了30多户。围楼门楣“人文蔚起”述说着围楼悠久的历史和温馨的往日。 长围村有一座泥砖大屋正在修缮中。他们6个人就把工程承包了,采用人力拉吊的方式搬运砖瓦。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始兴县举办了以“家和天下 欢聚满堂”为主题的“向始兴出发”全国摄影大展暨2019始兴围楼文化旅游节。乘着文化旅游节的东风,我们来到始兴县走镇串村,寻访散落在各镇各村的围楼,领略围楼的人文景观,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始兴县地处粤北山区,古称“粤北粮仓”,今誉“南岭明珠”。这里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曾经走出唐朝名相张九龄、明朝户部尚书谭大初,也走出过抗日名将张发奎。在这片沃土上,先民在宋、元、明时期从福建、江西等地迁徙而来,当时社会混乱,兵匪山贼猖狂,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这些客家人纷纷建起围楼。始兴有句俗话:“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至今仍有客家围楼两百多座。 隘子镇满堂围村满堂客家大围素有岭南第一围之称,是中国民居建筑中“方围”系列的代表,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满堂客家大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满堂客家大围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至咸丰十年(1860年)建成,历时28年。满堂围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777间。满堂围以上新围-中心围-下新围三个建筑单元组成,相互之间紧密结合,巷道相隔,门互通。 满堂围中心围后院。 满堂围前广场上孩子们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围屋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一位大娘挑着粪水向大围后面走去。 一位大叔在大围后面的菜地里浇水。 一位大娘吆喝着一群母鸡。 隘子清化粉,又名“宰相粉”是始兴的传统特色产品,有着1300年的悠久历史。“宰相粉”被誉为“米粉中的硬汉”,炒而不烂,煮而不糊,2015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宰相粉”的团粉工序。 “宰相粉”渊源于唐朝名相、始兴名人张九龄。据说清化粉是张九龄母亲所创,曾相伴张九龄刻苦攻读、考取功名,故得名“宰相粉”。 “宰相粉”的晾晒工序。 沈所镇沈北村红围在1940年2月-1941年1月期间曾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的办公所在地,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红围原叫“奠安围”,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以前共有五层,房屋96间。整座围楼用鹅卵石、糯米、红砂岩的砂浆砌成,整体呈淡红色,又源于它身上封存的红色记忆,故被称为“红围”。 1945年1月,始兴沦陷,日军攻占沈北村后,纵火焚烧红围。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围楼结构严重受损,楼顶被烧毁,围楼内烧剩一排排不足半人高、鹅卵石砌成的残垣破壁,而围楼的四面墙壁却顽强地挺立着,无声地述说着当年的壮烈。 一度被日军大火焚烧几成废墟的始兴红围,如今依然巍然屹立,从瞭望口映入眼帘的锤子镰刀依然与日月同辉,依然引领我们前行。 太平镇东湖坪村永成围楼建于大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距今114年。 围楼内的永成堂圆门两侧有一幅对联已破损,应该是:成功告竣想當年兄兄弟弟創造維艱;永享無疆願異自子子孫孫守承勿替。意思是说想当年老祖宗兄兄弟弟创造这份家业历尽千辛万苦,希望子子孙孙把这份家业守好代代相传。 围楼正门上镶嵌的"永成保障"牌匾,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亲笔所题。张之洞被认为是清末四大重臣之一(清末四大重臣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而张之洞一生给民居建筑题过4块牌匾,福建、安徽、台湾、广东各一块。广东这块牌匾就挂在始兴东湖坪的这座永成围楼上。 罗坝镇长围村围屋坐北向南,建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是一座规模较大、颇具地方特色的清代客家民居建筑。 长围村围屋由围楼、祖堂和民居组成。整座围屋围墙牢固结实,底层为糯米石灰浆加河石构筑,约1米厚,上面为糯米石灰浆加青砖瓦木构筑。民居中间为祖堂,三厅二井;两侧民居,二厅四房组合;地面铺设青砖。据说这个组合的特点就是防盗防匪,退守围内可坚守半月至数月。 围楼面阔52米,进深92.2米,平面呈长方形,有四层,高约15米。长围村的这座围楼是始兴县境内最长的围楼。 据村民介绍,40多年前这里每间房子都住满了人,最多时住了30多户。围楼门楣“人文蔚起”述说着围楼悠久的历史和温馨的往日。 长围村有一座泥砖大屋正在修缮中。他们6个人就把工程承包了,采用人力拉吊的方式搬运砖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