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泛指我国民众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集中分布于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 近年有研究认为,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渔民唱的渔歌、船歌,以及南方婚仪唱的"哭嫁歌",都应归属山歌范围,可见山歌体裁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 ![]() 歌唱,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表达方式,其历史的久远毋庸再累述,一般认为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据史料记载,山歌自唐代起便有。 明代冯梦龙辑录的吴地民歌集<<山歌>>中收有吴歌356首,其词格曲调与近现代青浦田山歌基本一致。 明代崇祯版<<青浦县志>>以及民国修订的<<续志•杂记>>中,更明确记载青浦民间“唱田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的史实。 清末民初<<奉贤县志>>记载,奉贤县各地山歌甚为流行,山歌手还可拼档搭配,以换工(伴工)形式结成“山歌班”,不仅劳动时唱,夏夜乘凉也唱。 ![]() 客家人是我国一个庞大的族群,历史文化底蕴异常丰富,能歌善舞,名人辈出。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被称为具<<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用客家方言演唱,歌词善用比喻,韵脚齐整,大多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 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主要流传于梅州、龙川、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概括梅州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对于文学艺术、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客家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晚清黄遵宪、屈大均和当代钟敬文等学者都曾对梅州客家山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历年来客家山歌都是口口相传,对于保存客家文化、丰富客家人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图片由地道中华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