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是个山区,位于赣州和吉安交界的地方,掩落在一片丘陵环绕的小平原中,赣江的支流就绕着这片土地穿过。小时的记忆,就是中学课本里《山的那一边》里的情景,记得中学毕业时候有同学给的留言就是——山的那一边的邻居。 这里曾是客家南迁的中转站,依稀残留的山寺隘口、茶马古道以及爬满青苔的参天古树还能一窥当年的渔樵耕读、人烟繁华。 01 归程·动力 ——返乡是个纠结的选择,还好脑海中想起贺知章的两句诗“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让我多了点乡愁的动力。 回家颇不容易,尤其对习惯了深圳这样温润沿海城市的我而言,每年1-2次的回家甚至都成了带着任务的负担。彼时岁末年尾,瑞士的雪掩盖不住达沃斯论坛里思想的热量,经济学家围炉夜话纵论新的一年经济走势,同事们也三三两两开启了新春之旅。还好,脑海中想起贺知章的两句诗“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让我多了点乡愁的动力。于是乎,在料峭的春寒中,披着羽绒服,乘着动车便往老家出发了。 返乡的路上一路山清水秀。虽道阻且长,然举目所见,山上覆满了翠绿的树木,郁郁葱葱,道路都被藤蔓覆盖,偶尔还能看见溶洞、怪石、飞瀑流泉,零星还点缀着一些野花,绿化比小时候还好,和鲁迅先生说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样单调的风景甚是不同。小时候道路两边的树苗这些年已蹿成碗口粗、数米高的大树。河道经过这几年的整治,已很少见漂浮的垃圾,依旧保持着清盈盈的碧水,绕着村庄蜿蜒流过,不分昼夜,唯独水量没有小时那么大。生活的垃圾已有政府部门定点回收,过去垃圾随意就地焚烧、“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弥漫场景没有再现。 02 房子·乡愁 ——清一色的钢筋水泥、洋房别墅和记忆里的青砖黛瓦、梦里水乡渐行渐远,只有春节连片绽放的油菜花还能找许乡愁的记忆,而与故乡渐行渐远,似乎是我们这代人大多数的宿命。 老家这几年变化最大的就是房子了。基本上,每家大部分的收入都投入到了建房子这个大事上。政府也鼓励村民建房,前几年搞了轰轰烈烈的清拆土坯房运动,村里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土坯房了。连村里的贫困户基本都盖了洋房。不过这些房子,基本都是村民自建的,政府也没有宏观上的规划引导,类似城里农民房,格局和品味都不是很高,而且生活配套相关的阳台、卫生间、垃圾处理、排水设施等比较欠缺,住的舒适性并不是很好,只是空空荡荡占着很大的面积。叔叔家盖房据说是画了图纸的,施工的大师傅表示看不懂,在不断挑战下还是努力盖成了现在这样子。 有人说,时间就像一把杀猪刀,在人的脸上刻下皱纹,却也将城市雕琢得更加现代化,不禁让人感慨人物皆非,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学界,北大的俞孔坚教授将城市的现代钢筋建筑看作精心雕琢的小脚美人,呼唤野性的回归、大脚的美学。这些清一色的钢筋水泥、洋房别墅,和记忆里的青砖黛瓦、梦里水乡、充满富春山居图的意象渐行渐远,只有春节里草长莺飞、连片绽放的油菜花还能找回些记忆的乡愁。而300公里外的最美乡村婺源,以其保留的青砖黛瓦、徽派建筑、古镇村落、田园牧歌反而惊艳了时光,成为了很多人假期旅游的去处。 和父母辈外出打工的时代不同,同龄的年轻人都越来越习惯城里的生活,有条件都尽量考虑把子女和老人接出去。新一代的小朋友打小都从外面长大,早已习惯了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那里才是他们的童年,而剩下留守的老人更多怀着对这片故土的热爱,坚定坚守着初心。同一时期,据说在深圳过节的人数高达1700万,很多父母选择来子女所在的城市过节,甚至出现了逆春运的高潮。我想,随着父母辈的慢慢老去,乡村将不可避免慢慢空心化,而那些一栋栋空着的洋房别墅不知最终命运几何,记忆里故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色彩也将慢慢褪去,成为一代人偶尔回想的臆想吧。与故乡渐行渐远,似乎是我们这代人大多数的宿命。 03 土地·命运 ——中国人的命运往往是和土地连在一起的。历史某个不经意的转身往往能影响几代人的命运,导致几代人的波折或不堪。 一片土地的兴衰、一群个体的命运往往是和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传统帝王时代,这里偏安一隅、与世无争,山山水水间夹杂的大片田园土地,仿若世外桃源。桃花盛开、时光静好,滋养的浩然正气造就了欧阳修、曾巩、杨万里、文天祥等一大批文人才子,所谓“山水成卷,书中有景,庐陵文化,江南望郡”。 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红色革命的故土,连绵起伏的井冈山脉给予了很大的纵深回旋空间,这片土地曾有着“百米古街坊,升起四颗将星”的红色传奇,也有着全村大部分男丁跟随革命、参加长征的一代壮举。 上山下乡时期,这里的土地相对于汶川等贫瘠的大西北来说还是很肥沃的,一代人修水利、造梯田,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虽有波折和坎坷,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下,小生活却也好过电影《1942》里大多的场景。 改革开放后,这里分田到户,种水稻、打粮食,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生活倒也过的红红火火。随后因靠近广东沿海,又乘着南巡的春风较早开启了务工的热潮,那时候的幸福指数和梦想的空间其实是比现在更高的。 当前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这几十年的漫长演变,城乡的差距反而是拉大了,随着最初务工的那一批人(都接近50多了)逐渐老去,新一代往城市务工的人是越来越少,反映在学校里很多村小都是慢慢关闭,剩下往城市输送的人员更多是毕业的大学生。国家“3个一亿人”战略计划下,东部沿海的乡村和全国的进度不同,其人口趋势和城镇化更是提前接近了后半程的尾声。有朋友说,父母辈穷极一生实现了从乡村到城镇的变化,而后续走的更远还得靠下一代的努力,就如人类的祖先花了亿万年才走出森林,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而这些在国家和历史的宏观大背景下,不过都是历史的一个缩影。 04 产业·扶贫 ——没有产业扶持支撑、只有输血不能造血的扶贫是不可持久的,而且一定程度还会助长懒惰的思想或者调高不合理的预期。 作为传统农业山区,老家产业是很单薄的,偶有零星的小煤窑、石灰窑,前些年因为环保的压力也都慢慢关停了,唯一还能看到的是赣南脐橙。 这里连片起伏连绵的小丘陵黄土地带,确实适合种植脐橙,个头大、味道甜。印象中,我弟弟上初中那会,政府就引导开发商来承包种植脐橙,他们全校同学还被发动植树节义务帮忙刨土栽种脐橙,愚公移山那样,把学校附近的几个小土包都修理的整整齐齐,栽上了果树,绿绿的小树苗,远远看着像梯田那样有着点生机。 不过这么多年,脐橙的栽种面积并没有扩大多少,零零散散的碎片化布局,也没形成主导性的产业,参与栽种的家庭很少,对村民致富创收促进不多,唯一的好处就是记得前几年回家经常吃上过一块钱一斤的脐橙,倒是多了点口福。 近些年,国家扶贫的力度越来越大。从藏区等西部旅游回来,会发现国家扶贫起的作用确实很大,很多地方从缺衣少食、不适合人类居住到慢慢生产起来了,旅游等各类产业开始兴旺,居民基本生活不愁,当地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归属感很强。但是,老家这里光靠发钱、盖房,没有产业扶持支撑、只有输血不能造血的扶贫是不可持久的,而且一定程度还会助长懒惰的思想或者调高不合理的预期,有的明明可以出去务工的,一计算发现务工收入还没国家补贴给的多,就干脆待家里了。道路两边悬挂着的“扶贫不是发钱,国家不养懒汉” 的标语确是生动。 人民日报报道: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贵州毕节,通过几代人不懈努力,退耕还林、种植蘑菇、苹果,发展旅游等经济产业带动,成功脱贫(那边小七孔、千户苗寨风景不错)。作为政府部门来讲,扶贫如果只是摸底调查、登记造册、数据打卡等方式,单纯在数据上做文章是比较容易的。据说,有的地方为完成考核,村民当年被划入了贫困指标,发了补贴第二年就说脱贫摘帽了,我家当年也被划入了指标,还没享受半年就因为家里有车子,直接脱贫了。 精准脱贫思路下,只单纯发放补贴的方式是简单粗暴的、也是比较懒政的,后续如何因地制宜形成创收的产业支撑,是需要花更多精力的,一个乡村规划、一套整体方案、一个主导产业等“三个一”思路的形成,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也是2020年全面脱贫后需要重度思考的课题。而这些距离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5 生活·消费 ——农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潜力其实很大的,不管是冒火的权健保健品,还是小县城的房价、春节从没停歇的鞭炮声,亦或是集市拥堵的私家车,都可以看到巨大的购买力。 房价。老家小县城房价6000左右,吉安市房价在1万左右,而高铁距离深圳也才2个多小时的长沙房价也才1万多。一个没有产业、没有高铁、没有机场、更没有地铁和人口净流入,就连火车也只有寥寥数趟的城市,房价和城区常住人口接近600万的南方省会城市持平,6个钱包的购买力确实是很生猛的。而同时新闻反映,说全国的房地产市值60-80万亿,全国的流通的货币才10万亿不到,只要有10%的楼盘抛售套现,就可以耗光市场上所有流通的货币。 美食。吃的食物还是和小时候差不多,田野的香味,走地的鸡,味道有点甜的山泉水,猪年据说山上野猪泛滥成灾。不过目前猪肉和鸡肉都开始有饲料养殖了、工业化已经开始慢慢渗透了,过年吃的鸭肉感觉没有小时候那样纯正,舌尖上的青菜味道还是那么的好。 交通。江西处于后高铁的时代,这几年正大踏步的追赶,等全部建成后将在全国算高铁密度靠前的地方了。目前在建的赣深高铁轨道就直接从我家附近穿过,届时老家100公里附近有2个高铁站,目前附近还能看到忙碌的施工场景。同时家门口还有国道穿过、隧道将打通,交通将会很便捷,距离高铁站将40分钟的距离。届时2个小时就可以实现和深圳的交接。 电商。物流和电商开始渗透,淘宝和网上支付在农村已经开始慢慢普遍了,就是快递收费很贵,在原有快递费用基础上加价3-5元/件,集市很热闹,春节返乡的消费动力很足。名烟、名酒的覆盖率也不断提升,村里小卖部除了卖江西本地的白酒外,也开始有泸州老酒、洋河等酒。内需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政府其实完全可以和电商合作,引导开展“购物节”,打造返乡经济。 06婚娶·养老·娱乐 ——如今的乡村吃穿住行日渐丰富,但精神生活比较单薄,收入难、娶妻难、养老难渐成治理的痛点,乡村的全面振兴还需长期的全面发力。 娶妻难、彩礼贵成农村最大的问题。除了农民没有稳定来钱的路子,另外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小伙子娶媳妇艰难。农村拼命的盖房,一方面除了攀比,另外很大部分就是为了子女娶妻的需要。彩礼好像动则10万起,政府都看不下去了出来干预了。娶妻难很大的问题在于:村里很难找到适龄的女生,大部分的女生都去了外地去了城市,大部分不愿意嫁给当地小伙子,不愿意待在农村生活了。而离异或带着小孩的寡妇,这些年却而很抢手。社会学家认为:农村青年娶不上媳妇不止是农村人自己的事情,也关乎和影响到沿海外溢的城市,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是全社会应该都要关注解决的事情。解决农村娶妻难的重点,除了发展当地经济、留住青年外,外出务工所在的城市应该也要组织相应的婚恋公益活动,帮助适龄的青年解决终身大事。 教育医疗和养老是农村最大的短板。随着营养的改善,农村糖尿病、痛风等代谢疾病也开始增多,代谢病的研究是个很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在城里也是。而随着农村的空心化,未来老年人的养老也是个大问题。目前,农村的医保报销比例较低,才30%左右,乡村医疗条件也比较差,留不住好的医生,很多疾病很难检测诊断出来,高中同学学医的基本都去了上海、广州或者南昌等省会城市医院,农村的医疗是个很大的短板,未来商业保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精神和娱乐上的单薄是治理的最大痛点。与近些年城市日渐丰富和正能量的精神生活相比,农村精神生活反而比较单一和迷茫,爱攀比、爱迷信。寺庙香火鼎盛、修的富丽堂皇,楼房盖的一栋比一栋高,而作为原来环境最好的学校已经开始破落,村民关心更多的是收入的攀比、生了几个娃之类的琐事,村里打牌或赌博的风气开始抬头。娱乐生活很少,体育锻炼的设施很缺乏,电影院也很少,老年人更多是打打牌、吹吹水,打打球、练练太极、跳广场舞的很少。公园和旅游有很大的需求。乡村缺公园、缺景点,隔壁开发了个花卉公园,简单暴力弄了一大堆花的海洋,面积非常大,一望无边,门票80/人,卖得很不错。老家附近有个天然溶洞,上面还有不少古代文人题字,溶洞背后还有个很大的水库,有山、有水、有花、有田庄,宛如桃花源记“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情景,其实可以上面种点桃花或者樱花,背后和水库一体开发,规划建设溶洞公园。 07 展望· 借鉴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认为这里就是全部的世界。日本乡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产村相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未来可参考借鉴的经验。 写到最后,有朋友说已看不到乡村的希望。其实乡村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一面,国外还是有很多美好的样本,分享个日本的案例,相信美丽乡村最终将和国家城镇化一起逐步实现。 “乡村公园”的构想:日本的乡村水上町,位于岛国东瀛的本州岛中部,也是山区丘陵地带,一直很难发展规模化农业。自90年代起,由于日本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迅速变化,年轻人就开始外迁进城,老人们因为各方面的原因留在了乡下。政府为了振兴乡村与农业,创造性的提出了“农村公园”的构想,就是将整个水上町看做广域的公园,与我们国家提出的全域旅游概念类似。计划通过与旅游业等相关的业态融合,解决三农问题。 “道法自然”的整合:水上町的天然优势自然不必多说,周围村落的互相整合也利于景观的整体规划。把老建筑的风格统一,道路重新修建,配套相应的旅游基础设施,美丽的“乡村公园”水上町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蜿蜒的山路与淙淙河水,空气中弥漫着绿竹气息,小道上盛开着不知名的小野花,两旁的木制民居显得岁月静好。没有任何现代化建筑的小村,格外古朴自然。 “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水上町聚集着20多个传统手艺工作坊。它被贴上了诸如“人偶之家”“面具之家”“竹编之家”“茶壶之家”“陶艺之家”等各种标签。总的来说用“工匠之乡”来形容怕是最贴切的了。除了手工艺人的前来,当然还有普通游客。伴随着一个村子一个主题,游客不仅可以看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参与在其中,在山间河畔用心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胡桃雕刻彩绘、草编、木织、陶艺等许多项目,非常多样化。体验之余,还可以把作品赠送给友人,心意十足。除此之外,还有水果采摘、特色主题餐馆等常见的业态设置。不过水上町最出名的还有温泉。当地特地推出了各种各样主题的日式温泉,养生与休闲功能相结合,游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作出选择。游玩一天,做过手工艺人之后再来一个温泉应该是极好的了。 (作者 心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