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年卦,刀镰挂:老深圳说年俗 过年叫“做年”

客家联盟 01-28
  
  深圳过年举办的千人沓饼节。廖虹雷 供图

  深圳商报记者 蒋荣耀

  猪年的春节马上要到了,老深圳过大年有什么特别的习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习俗?这些习俗哪些已经消失?哪些又传承至今?深圳商报记者为此专访了深圳民俗学者廖虹雷先生。

  廖虹雷被称为了解“老深圳”的活字典,出版过多部民俗文化专著,包括《深圳民俗寻踪》《深圳民间熟语》《深圳民间节俗》《深圳风土人情》《深圳民间美味》等。他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熟悉深圳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对每一个民俗事象都怀有深厚感情。

  “做年”,深圳人以前这样称过年
  记者:廖老师,我记得您说深圳人以前把过年称作“做年”,这是为什么?

  廖虹雷:是的,深圳人说过年叫“做年”,它既包括“过新年”“贺新年”的意思,还有一层忙碌的意思。无论老广府人、客家人,还是潮汕人,全在忙碌中享受着过年的热闹和欢乐。

  另外,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深圳以前也是农业地区。“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春”来临,礼俗活动就接二连三,准备农事、祭祀天地、祈求丰稔、娱乐狂欢、迎春闹春,深圳有长达20多天的庆春习俗。

  记者:农业社会自给自足,这是需要“做年”的原因吗?
  廖虹雷:“做年”确实与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特色有关。深圳俗话“无鹅不年”,这鹅就是自己饲养。过去离过年还有小半年,家家户户就盘算如何自养“头牲”。到农贸集市买回鹅苗后,平时出田做工时用竹笼把鹅仔挑到水田里放养,天黑收工时又把鸭鹅仔挑回来,天天如此,养至过年时宰杀。

  再比如,有的人家为了春节做年糕,提前半年匀出几块稻田专种糯谷,辟出一亩几分地种植甘蔗和花生,以作过年榨糖、榨油之用。妇女还早早上山砍柴割草“打柴头”,因为过年要蒸“圆笼粄”(年糕),蒸一夜几个时辰,老柴头要耐燃烧。故深圳地区乡下有“打柴头蒸圆笼”的民谚。总之,为了“做年”,家家户户做足了功夫。

  从小年到元宵,“做年”长达二十几天
  记者:您说深圳过年加起来有二十几天,那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

  廖虹雷:入年,深圳原住民过去时间是不一样的。西部广府人的传统做年从腊月廿三始,叫“入年关”。中东部的客家人从腊月廿四开始,叫“入年卦”。有俗话“入年卦,刀镰挂”,一切农务活动结束,就正式开始筹办“做年”。

  为什么同在一个深圳却有早一天和晚一天?这源自古代有个“官三民四疍五”分等级的说法,也就是官府以腊月廿三、平民以廿四、疍民(水上居民)以廿五为祭灶日。不过,这是很早的事情,大概清初已经统一官民在腊月廿四祭灶,为小年。祭灶无疑是进入“做年”的标志。

  记者:那什么时候算是“做年”结束呢?
  廖虹雷:当然是元宵节。深圳的特点是过年的每一天都有特别的说法和讲究。比如,“年廿六,爆米碌”,就是准备年糕等过年食品;“年廿七,置新衣”,新衣服新鞋子都是这一天要置办好;“年廿八,洗邋遢”,家里家外洗刷一新,张灯结彩了;“年卅晚,团圆饭”,这是过年重头戏;“年初一,食素斋”,旧时代这一天是拜神的,叫做“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年初二互相拜年,派利是,这才算开年;“年初四,行街睇戏”,这就开始娱乐活动了;到“年初七,庆人日”,这是一次庆祝高潮,被认为是众人的生日。初八拜太岁,初九拜玉皇大帝……一直到十五元宵庆贺结束,“做年”也就结束,准备落田开耕。

  “爆米碌”,广府和客家各有特色
  记者:您刚才说的这些丰富内容,我印象深刻的是和食物有关。是不是吃特别重要?

  廖虹雷:“民以食为天”,过年之食物是集大成。进入年廿四、廿五,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做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男人就忙于办年货、置新衣,女人忙于搞卫生、做年糕。

  “爆米碌”是最有特色的过年食物,有广府和客家两种做。罗湖、福田、南头、松岗一带广府人的爆米碌实际上是“煎堆”,专在年廿五六做,吃到过了年,元宵节再不做这种食品。石岩、龙华、观澜、布吉、龙岗的客家人爆米碌实际上是“爆谷团”。

  除了千年小食煎堆之外,广府人蒸制的年糕点心还有炸糖环、炸油角、炒米饼、白糖饼、老婆饼、鸡仔饼、核桃酥、皮蛋酥、千层糕、马拉糕、松糕、“素粉”、糖莲子、糖莲藕、糖橘饼等。

  年夜饭和祭祖,是过年的重头戏
  记者:吃的重头戏一般是年夜饭,深圳年夜饭有哪些特别之处?

  廖虹雷:中国人重视过年。首先,不管山高水远都得回家团聚,千百年没变。另外,所有家里人都会参与,分工合作,劈柴、摘菜、杀猪、宰鸡鸭、酿豆腐、酿蚝豉、焖客家猪肉、做盐焗鸡,使出浑身解数。

  过年另一个重头戏是祭祖。深圳老风俗在大年三十上午,备好三牲香烛,贴新灶神位,隆重接灶神爷下来。大年三十下午就做“礼神”热身。首先三时开始,全家洗“年香水”,把石菖蒲、柚子叶、香芒草、黄皮叶和柏树叶,用大锅水烧开兑凉水洗浴。男人洗后则携儿牵孙带着供品,到祠堂或在家中的神龛前敬祭祖先,言传身教子孙永不忘祖。如到祠堂拜祭,各家站在自己的供品后面,由族长领头面对列祖列宗主持隆重唱礼仪式,上香添油,叩拜三下。坪山、龙岗和横岗有些村庄,仍沿袭粤东客家人在春节期间“拜山”、祭祀先人的风俗。

  睇大戏、舞狮子和舞麒麟,是特色娱乐
  记者:过年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要热闹,老深圳有什么特别节目让大家闹起来?

  廖虹雷:你说的就是文化娱乐,这也是深圳过年的特色。
  历史上,深圳人喜欢春节期间睇大戏。这里说“睇大戏”就是看多出粤剧。罗湖、福田、南头、西乡、沙井、松岗、公明甚至大鹏的许多镇村,节前就搭好“戏棚”,请来广州、佛山、深圳戏班大佬馆,演出传统粤剧《六国大封相》《碧天贺寿》《天姬送子》《八仙贺寿》《三脱状元袍》等,连演五六晚。

  除了戏剧,舞龙、舞狮子和舞麒麟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深圳有“东麟西狮”之说,就是深圳东中部的客家人舞麒麟,西部讲白话的广府人舞狮子。新年期间,石岩的水黄田、黎光、官田等村麒麟队,龙华大船坑、大浪、赤岭头、元芬、石凹等村麒麟队,观澜的松元厦、樟坑径等村麒麟队,布吉坂田、杨美等村麒麟队,以及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鹏、南澳等镇村,甚至宝安凤凰岗、光明迳口村等客家村落的麒麟队,纷纷到同宗共族的邻村拜年,联络感情。

  深圳西片的松岗、公明、沙井、福永、西乡、南头的广府村镇,过年过节舞狮子非常普遍和热闹。深圳狮子舞跟北方不同,本地人叫“醒狮”,讲究神韵,两脚着地,动作机灵敏捷、腾跳轻巧,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松岗七星舞狮、黄连胜醒狮分别入选国家级、广东省级“非遗”名录。

  过去,龙华、石岩、布吉、观澜及盐田、横岗、龙岗、坪山、葵涌、大鹏的客家人喜欢新年对山歌;沙头角春节期间表演鱼灯舞;南澳渔民还有独特的“草龙舞”;大鹏古城每5年在春节至元宵节前举办连续7天的太平清蘸和“将军宴”,这些活动沿袭至今。来源:深圳商报 
------------------------------------------------------------华丽分割线--------------------------------------------------------
添加 小编微信kjhuge,拉你入300+客家文化交流微信群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