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5月,第二次黄冈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和萧惠长、江柏坚等人不甘心失败,不久又再次召集会党同志以图东山再起。 (一)组织筹划己酉嘉应州起义 1909年6月,同盟会员、时任平远县小学教员姚竹英为筹集革命经费,在向富户劝捐时失手闹出命案,株及同盟会龙川主盟人、兴民学堂监督萧惠长,教员张花谷及嘉应教育界人士多人。何子渊接报后,第一时间指示党人将姚竹英接到石马小学避难,凭着自己在潮梅地区的人脉和威望,全力打点、疏通清政府内部的关节,使萧惠长成功躲过了清廷捕快的追杀。待萧惠长避过风头后,何子渊再安排他到汕头“自首”,并随即大造社会舆论,声援革命党人,以致群情汹涌,嘉应全州震动,州属七八十座学校师生联合罢课。 嘉应州古城一角(摄于19世纪末) 最后,终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当局被迫释放了萧惠长等同盟会员。事件平息后,何子渊亲自组织兴宁绅学界人士在县城举行欢迎萧惠长归来的盛大集会,并发表演讲,史称“己酉党案”。 《兴宁兴民中学校志》记载: “何子渊,秀才、同盟会员、创办人、学监…… 1906年萧惠长、张花谷加入同盟会后,即吸收何子渊入盟(编者按: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1905年冬,何子渊已由他的学生何天炯介绍秘密加入同盟会,任嘉应州主盟人),石马小学也成为兴宁、平远、梅县同盟会员的秘密联络点。1909年己酉党案事发,肇事者平远盟员姚竹英避往石马小学,得到他的掩护。后闻萧惠长亦受牵连,他即派学生盟员何坤华急往通知,使萧惠长得免于难。” 同年底,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何子渊又与萧惠长、张花谷及梅县江柏坚等10余人商定向外侨借枪, 准备联合兴梅会党成员在梅 县揭旗起义,史称“己酉嘉应州起义”。后因泄密而招致失败,撤退时被迫与巡勇驳火,子渊冒险殿后掩护,险遭不测。未几,安全转入地下活动。 下面是《兴宁石马区志》对这段历史的记载: “辛亥革命前夕(1909年),邑人萧惠长、张花谷与梅县江柏坚等十余人向外侨借枪,准备在梅县起义,子渊毅然参加,因事机不密,以致失败,子渊从中为之掩护,使萧、张、江等得以安全转入地下活动。” (二)积极参与辛亥黄花岗起义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中国同盟会重要骨干成员开会,决定集同盟会之精英,在广州发动起义。 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 1910年12月,为响应孙中山号召,何子渊特指派长子尚炬赴日与同盟会领导人之一何天炯联络,不幸因疏于防范,消息走漏而失踪,至今杳无音信。 1911年初,尚炬失联后,何子渊又委派石马刁田村的洪门兄弟陈甫仁(即陈文友,又名辅仁)赴港,配合何天炯、黄兴的起义筹备工作,并交代陈甫仁负责和罗炽扬、严德明等人尽快从香港运带驳壳枪、无烟枪,还有九响枪和弹药一批回惠州,拟在惠城发动起义,接应广州“三·二九”起义。不料,商船在大亚湾澳头靠岸时,遭到巡逻清兵的搜查,陈甫仁等人被当场抓捕,罗炽扬则乘机逃脱。当他俩的身份暴露后,严德明试图用革命大义说服士兵,兵勇们都尊称他们叫“革命先生”,戒备亦随之松懈,严德明乘夜色逃脱,陈甫仁则被严密监管,递解惠州。案发后,同党严确廷在惠州中学的学生杨瑞廷陪同下赶来营救,但没有成功。驻惠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凭直觉发现革命党人起事在即,于是下达密令,立即将严确廷逮捕,随后用专船押解陈甫仁、严确廷到广州,秘密将他们囚禁在南海监狱。 黄花岗起义烈士铭碑(陈甫仁:广东梅县),立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坟场主祭坛右侧。 3月29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等革命同志围攻督署失败,陈甫仁听到这个消息,在狱中连声哀叹:“同胞可怜、同胞可怜……”,狱卒听到后回答他说:“你们这些人确实是硬骨头,都是一群不怕死的人啊!”第二天,便立即将革命党人拖出监狱门外,斩首示众。 烈士陈甫仁、严确廷的遗骸和“三·二九”死难烈士遗骸一同堆放在咨议局门口,后来一起由潘达微将其收葬在广州红花岗山坡,不久红花岗更名叫“黄花岗”。 1919年,审定七十二烈士第一批为56 人。1922年,审定第二批烈士为16人。1932 年,审定陈甫仁等起义烈士13人,另外又立了一块碑石,碑文为胡汉民所书。 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得悉广州 “三·二九”起义失败的消息,认为此役义军的“勇敢英烈”为世界各国所“未曾有”,“革命之声威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称这次起义虽然失败,“然其影响世界各国实非常之大,而我海内外之同胞,无不以此而大生奋感”。 1912年5月15日,孙中山发表《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说“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 1914年,他又说“第一次革命,虽由武昌起义,而实广东三月廿九之役为之先”。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行易知难》中写道: “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1921年12月他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又说: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为此,中山先生还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浩气长存”四字。 1924年5月2日,他又发表《祭黄花岗烈士文》,应邀出席岭南 大学举行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大会,并发表演说,号召大家学习烈士的志气,“为我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 2012年,广州“三·二九”起义纪念日,孙中山副官张猛之子张华安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为何子渊题词“高山仰止,风范长存”。 下面是“根据邹鲁编著国民党史及其侄陈启贤所供资料整理写成”的“陈文友烈士传”,载于1992年2月出版的《兴宁石马区志》—— “陈文友,字甫仁,石马刁田村孝安围人。性亢爽,尚侠气,富于民族思想。早年加入洪门会,欲覆清政府,累谋举事不成。后侨居南洋,加入中国同盟会。在英、荷各属竭力宣传革命。姚雨平深倚重之。其后归国,与党人罗炽扬、严德明在惠州一带活动。严德明胞弟严确廷在惠州水东街开设寿康西药房,掩护革命活动。 1911年3月上旬,陈文友和罗炽扬、严德明等从香港运带驳壳枪18支、无烟枪17支,还有九响枪和弹药等回惠州,拟在惠城起义。船抵大鹏湾澳头港上岸,巡逻清兵搜查出陈文友等密藏的枪支弹药,立将他们拘押,罗炽扬乘机逃脱,暴露后,严德明想用革命大义说服士兵,士兵们称他们为“革命先生”,戒备随之松驰,严德明于夜间越出逃脱,陈文友即被严密递解惠州。 当案发后,严确廷偕惠州中学学生杨瑞廷驰往营救未遂。驻惠的全省陆路提督秦炳直知党人要起事,密令捕获严确廷,随后专船押解陈文友、严确廷至广州。押于南海监狱。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同志围攻督署事败,文友闻之,在狱中连声呼曰:“同胞可怜”。狱卒闻之曰:“是诚可谓不畏死者”。第二天遂被斩于监狱之外。 烈士陈文友、严确廷的遗骸和“三·二九”进攻督署死难烈士遗骸一同堆置于咨议局前,由潘达微收葬于黄花岗。1919年审定七十二烈士第一批姓名56 人,1922年审定第二批姓名16人。1932 年审定陈文友等13人,另立一碑,碑文为胡汉民书。 烈士死难时,老母赖氏在堂,幼弟文宪经商南洋,痛其无后,以自己所生二子启贤、彬贤过继,以承其宗祀。”——(程小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