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因陈昭典表现出色,得到了当时的梅县县委书记“点名”,特招他进入梅县山歌剧团。在剧团里,陈昭典学习了剧本与音乐的创作,并继续跟老一辈说唱艺人胡满、李云香、谢添云等学习表演。那段时间,他在五句板唱功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 陈昭典的记忆力也极好,“只要是我听过的唱本,就没有不会的”。当时,陈昭典还随剧团参加了送戏下乡演出及比赛,五句板说唱、小戏板便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主演的山歌小戏<<审椅子>><<打苍蝇>>,生动活泼,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 “鼎盛时期,每月表演三十多场” “我当时以为,可以一直在山歌剧团唱下去。”陈昭典说,虽然收入不多,但是他已然把这当成了一生的事业追求。 然而,事不遂人愿。1970年,陈昭典被精减回家。那时,如何维持生计,成了摆在陈昭典这一批被精减的人面前的第一道坎。进工厂做工、出去外面谋生……不少人都想着几条出路给自己。但陈昭典却非常坚决,还是要唱戏! 为谋生计,陈昭典开始出门卖艺说唱五句板,从此便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说唱生涯。他的第一个搭档,也是第一个徒弟廖启忠,人称“阿肥”,师徒俩“阿肥阿瘦”靠着一副竹板,一把秦琴,走村串户,几乎唱遍了梅州各县各乡镇。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娱乐生活比较匮乏,偶有五句板说唱这样说客家话、接地气的曲艺节目来表演,是非常受欢迎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陈昭典便发挥他自编自演的特长。每到一个地方,他必先了解当地民风民情,打听当地的好人好事。有了之前的学习、表演基础,陈昭典可以当天腹稿,当晚表演就说唱出来,令当地群众听了倍感亲切;之后再转入正题,唱历史故事唱本。 但这些唱本也不是随随便便抄写而成的,都是陈昭典以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小说为题材,并用五句板语言改编成的说唱本,不仅语言精练,并且富有生活情趣。就这样,师徒俩边打边唱,边弹边唱,边演边唱,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表演出来,入情入景地“对吵对骂、忠臣骂奸臣、好人骂坏人”,表演得活灵活现、幽默风趣,看得观众是痴痴入迷、哈哈大笑。 “那时,我们的一场演出唱下来足足有三个多小时。很多时候,观众还不愿散去,还想再听,我们便唱到了天亮。”陈昭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中间有了几分钟的停顿,陷入了沉思与回味,“有时候,一些老人抱着小孩在听我们唱五句板,怀里的小孩从手臂上滑落到地上了,也毫无知觉,全然沉醉到了唱本的故事里。” 由于师徒的五句板说唱在乡里渐渐有名了起来,各村各户开始争相邀请他们演出。“每月三十多场,每天的排期都满了,有时候还得提前预约。”陈昭典笑着说,一听到唱五句板的来了,村民便早早占好了位子,吃完晚饭就在位子上等着。 “为了传承,我将一直唱下去教下去” 五句板盛行的年代,不仅梅州乡镇的群众爱听,就连在外的华人华侨也非常爱听这个“乡音”。 上世纪80年代,陈昭典还与山歌手肖建兰合作,将五句板带出了家门口,把乡音乡情带到了海外。当时,陈昭典与肖建兰合作表演的五句板,不仅受到港澳同胞的赞赏,在东南亚地区也深受欢迎。受东南亚华侨社团邀请,陈昭典与自己的徒弟还经常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香港、澳门等地演唱,甚至长期驻唱。 同时,受香港音像公司盛情邀请,陈昭典与肖建兰录制了“山歌五句板”录音带出版发行。上世纪90年代,惠州下里巴唱片公司与陈昭典师徒签约,录制了1000多盒的山歌五句板录音带,并投入市场,同时扩散流传至海外。可以说,只要有客家人的地方,就能听到陈昭典的五句板说唱。 此外,陈昭典还编写了历史故事五句板唱本<<孟姜女寻夫>><<姜安子寻母>><<血掌印>><<梁四珍与赵玉粦>><<高文举>><<梁山伯与祝英台>><<八朵莲花>>等,并结合客家佛曲以五句板形式编唱<<十月怀胎>><<劝世歌>>等,深受观众喜爱。 “之前,我没有考虑过,要担起五句板的传承重担。直到我的第一个徒弟廖启忠早逝,又看到五句板因为时代的进步,与群众渐行渐远,我才明白,将这种客家文化传承下去,其实是每一个说唱艺人的责任。”陈昭典说。 今年,梅江区五句板还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了传承发扬客家山歌及五句板,除了自己亲自教授徒弟外,从2000年开始,陈昭典还举办了多期客家山歌曲艺培训班。梅州市山歌剧团演员童爱娜、盲人说唱艺人叶苹珍……只要是真心向他请教的五句板爱好者,陈昭典都会耐心地去辅导,不管最后是否出名了,他都一视同仁,对五句板的教授有求必应。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jhuge0516,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
支持客家联盟网传播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