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坑客家凉帽第六代传人张航燕(中)和他的徒弟们。 ![]() ▲张航燕(右)向徒弟传授撕蔑技艺。 ![]() ▲甘坑客家凉帽以细密的竹篾编织而成,其中最经典的纹样是“满天星”和“峨眉花”。 ![]() ▲甘坑客家凉帽以细密的竹篾编织而成,其中最经典的纹样是“满天星”和“峨眉花”。 ![]() ▲重修一新的甘坑火车站,仍有火车穿行经过。 ![]()
2009年6月,记者听闻因阻碍村内道路交通,布吉凉帽村即将被拆除消息。当时还是深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客家凉帽”面临“技无所依”窘境。为此,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航燕倍感无奈。 值得欣慰的是,多年后,“凉帽村”不仅被保留了下来,在多方努力下,小镇以百年非遗“凉帽”为依托,成为一方人文风景之所在。这几年,张航燕也广传技艺,“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更升级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勃勃生机。 唯一以古老工艺命名的村落 凉帽,是深圳地区自古流行的一种客家衣饰,区别于其他竹笠的是帽檐下一圈17厘米长布帘,起到遮阳和掩面的作用。客家凉帽是深圳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曾畅销至岭南各地以及东南亚、欧美一些国家。目前,《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深圳吉华街道公共事务中心负责人张艳容告诉记者,布吉“凉帽村”是我国唯一在地图上以古老工艺命名的村落,“旧村是凉帽工艺的发源地,拥有200多年的历史,不仅是古老技艺的依托地,更承载了当地人儿时生活所有的回忆。” 张航燕介绍说,他从8岁开始接触凉帽制作技艺,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甘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张氏第158代张锦超从甘坑村老围搬出离村旁两里地的山坑居住而形成。该村有座凉帽山,因村民世代以编织凉帽为生而取名凉帽村。村民主要姓氏为张氏,号王爵,其后裔从河南迁居福建长汀府宁化县,于第152代张绅公于明朝天启年间,迁至甘坑村老围,第158世张锦超约在清嘉庆年间从甘坑村老围搬出离村旁两里地的山坑居住,发展而成凉帽村。” 33道工序纯手工制作 张航燕告诉记者,史籍记载客家妇女戴凉帽,可追溯到宋朝苏东坡在惠州任职时期,有近1000年风俗。深圳甘坑凉帽制作的历史有200多年,经历了6代人。清朝年间,深圳甘坑凉帽村的开村始祖张锦超,学到凉帽手艺后,传给子子孙孙,全村均以织凉帽为生。20世纪中叶,甘坑村民通过外迁把凉帽手艺带到了深圳龙华、大鹏等地,但除了甘坑凉帽村,其他地方没有群体集中式编织凉帽,全都是单门独户编织零星凉帽贩卖,权作家庭副业。 “以前我们全村人人都会做凉帽,一家两口人平均每月能做100多顶。”张航燕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凉帽村的凉帽生产达到鼎盛期,每月能生产4500顶,其中一半出口港澳、东南亚、英国、荷兰等地。上世纪80年代,由于价廉物美的旅游帽出现和老艺人相继辞世,缺乏继承,甘坑村50岁以上会织凉帽的人剩下不多。加上凉帽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工时较长,成本上涨,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再织。2002年张正保逝世,最后全村再没有人织凉帽了,只有张航燕一人还偶尔做几顶样品送人。 看似简单的凉帽,是全部手工制成,共33道工序。张航燕回忆说,他从8岁起便在本村凉帽厂跟随第五代传人、父亲张庆南学习凉帽编织工艺,“广东惠州、福建等地都有凉帽制作技艺,和他们相比,甘坑村出口的凉帽质量优良,保存20年没有问题。” 凉帽编织技艺后继有人 作为传承人,张航燕坦言自己1986年后就没有系统制作过凉帽,手艺虽然没有忘记,但比以前是生疏了。为了把客家凉帽传承下去,张航燕已经找了两个年轻人,即“70后”侄儿张锐铮和女弟子诸宜香,培训他们制作技艺,“但要学好这个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与磨炼。” 弟子张锐铮也表示,制作凉帽是一项辛苦的工作,之前只是看看,却从未动手做过,“一经接触才发现,小小一顶凉帽,要做起来,可谓工序繁杂,极其考验人的耐心和恒心。” 张航燕表示,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客家妇女要和男人一样下田种地,那时的妇女不能随便抛头露面,戴上有帽帘的凉帽外出就可避免违俗。此帽经过不断改良,慢慢发展成今天的客家女性专用的凉帽。 “客家凉帽戴在头上,从帽穗颜色可以区分是未婚还是已婚。未婚女孩的凉帽花带花穗是白色,已婚少妇花带花穗是红色,中老年妇女多用青色、黑色或红绿黑杂色。戴凉帽既轻便又可防太阳辐射而凉爽,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流行至今。”张航燕说。 保护是传承的第一步 如今,戴凉帽的人越来越少,加之原来大面积种竹的“凉帽山”被推平建了高层往宅。没有竹子原料,村民自然就放弃了织凉帽为生的活计。 采访现场,“50后”的张航燕和“70后”“80后”徒弟以及“90后”、深圳市凉帽股份合作公司董事张嘉乐展开了一场关于客家凉帽技艺传承的对话。 作为张氏族人,张嘉乐虽然年轻,但对于客家凉帽的未来,他可谓想法众多,思虑万千。他认为,非遗传承的第一步就是保住原有的技艺和传承人。“首先,要制定《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项目原材料保护计划,按照保护计划做好《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项目原材料的保养维护,包括除草、施肥、修葺、育苗等工作;其次,抓好凉帽加工工艺人才的培养。广泛挖掘本社区当地对客家凉帽技艺有兴趣、想参加学习的人,均热情地给予辅导与教学,并制定《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授学课程分阶段性的授学计划,按计划开展学习班,培养更多的凉帽技师人才;此外,抓好凉帽客家文化宣传,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掘更多的新价值,通过‘甘坑客家小镇’这个平台,支持华侨城甘坑新镇等项目开发建设,举办各类大型文体活动,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和凝聚力,打造凉帽品牌新经济。” “从濒临失传中过渡到稳定后继有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蔡惠尧告诉记者,客家凉帽对研究客家妇女打破“女人不抛头露面”的古中原遗风,具有文化参考和研究价值。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客家凉帽可获得政府给予的项目保护费和传承人补助。 (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 (本文图片均由肖更浩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