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贡区春节拜年踩街习俗活动。图片来源:刘念海 摄 客家菜传承人李招荣在介绍赣南小炒鱼的烹饪步骤及小炒鱼的典故。图片来源:赣南日报 民间高跷传承人在赣州公园教孩子们踩高跷。图片来源:赣南日报 章江贡水合流,汇聚千里赣江之灵气,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下,客家先民用勤劳与智慧,绘就了这片土地特有的人文风貌。赣州章贡区现有民间高跷、客家菜、客家竹雕、客家根雕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赣州市全面实施《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试验区总体规划》工作以来,章贡区以“挖掘、提升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抢救、保护一批传承人,设立一批传承基地,开展一系列展览展示活动”为重点,注重非遗资源融入现代生活,传播客家文化,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 找准传承支点 突出客家元素 近日,在客家瓷画传习所内,描绘了不同客家风景、民俗等内容的瓷画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瓷之韵、釉之美、客家之神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这一幅幅瓷画的魅力。 据了解,客家瓷画至今有近200年的历史,清中期,在客家摇篮赣州涌现出一批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民间艺人,在瓷板、瓷瓶、瓷盘等陶瓷上绘制客家人文景观和一些客家的祈福吉祥图案,在客家民俗的各类婚丧喜庆活动中,常借鉴于此类艺术形式来抒发情怀,如先辈的瓷画像,做寿的贺寿图,嫁娶的鸳鸯图。经过几代客家瓷画人的研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客家瓷画技法,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结合陶瓷永不褪色易留存之特点,客家瓷画对客家文化的传播、传承及研习起到重大作用。 章贡区客家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章贡区以客家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支点,突出客家元素,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利用章贡区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2017年,章贡区成功申报客家根雕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紧接着,章贡区对辖区内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了再摸底、再筛选,精选了一些近期亟须保护和升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 丰富传承活动 让非遗走得更远 举行客家菜烹饪比赛;开展“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体验活动;组织参加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章贡区致力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非遗资源实现活起来、传下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人们的教育和生产生活中。 为加快培育赣南客家餐饮文化品牌,做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章贡区客家菜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促进赣州市餐饮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章贡区举办客家菜烹饪比赛,着力宣传弘扬客家优秀饮食文化,提高了群众对客家菜非遗项目的知晓度和参与传承活动的积极性。 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章贡区加强对重点项目的保护传承,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习活动。推动赣南采茶戏、民间高跷、客家根雕、客家竹雕等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活动,在校园、社区举办相关的培训和展览,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通过各种节庆、节点,组织丰富多彩的展览展示展演活动,并组织非遗项目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其中,在2017年10月13日至17日,章贡区应邀组织客家竹雕代表赣州市参加了由国家非遗司提供资金支持、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在此次大展中,客家竹雕以其独特的技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品受到专家和收藏爱好者的热捧,有3件作品被承办方收藏。 文旅深度融合 社会经济效益初显 4月9日,记者走进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客家竹雕传习所,传习所负责人郭英雄告诉记者,传习所内陈列了60余件客家竹雕作品。在郭英雄看来,非遗保护不应只是保护,让其成为文物,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创新,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希望来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参观的游客能通过参观传习所,了解认可喜爱客家竹雕,让竹雕作品成为一颗颗种子播撒到更多人身边。 2017年,在国家、省、市各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章贡区通过提供租金补贴等措施,在旅游景区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新建了总面积520平方米的3个传习所,即客家竹雕传习所、客家根雕传习所和客家瓷画传习所,开展活态传承活动,形成产业集聚。传习所坚持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生态保护理念,通过以师承方式带徒学艺、举办培训班和体验互动活动、开展研究创新创造等活动,把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人文环境一起保护,振兴传统手工艺,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在4月12日举办的第四届“2018中国(无锡)商旅文产业年会上,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荣膺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街区,这是郁孤台街区继去年被省商务厅、省旅发委、省文化厅认定为首批“江西省商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后,又获“国字号”殊荣。 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让章贡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承载着的客家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生生不息。(谢彩英 刘荷英 赣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