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源 江西寻乌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风采——刘承源诗文选辑 目录 二、序(张政) 四、旧体文(5篇) 五、新诗(4首) 六、散文(6篇) 七、小说(2篇) 江山如诗,岁月留痕 ——序《一缕芳菲随笛韵》 我与刘承源老师结识于新文言创作交流群,因文字而结缘,相识已有数载。刘老师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醉心文史研究,独立完成了康熙十二年、乾隆十四年、光绪二十七年、光绪三十三年四部《长宁县志》的校注工作,参与嘉靖十五年《赣州府志》、嘉靖三十四年《虔台续志》、天启三年《重修虔台志》的整理工作,受聘为《世界客家文库》方志项目领衔专家,全盘统筹工作,时有论文发表于《江西文史》《江西地方志》等刊物。 刘老师平生以文史为任,未尝以诗人自许。工作之余,偶作诗词消遣,徒为兴致使然,书写人生中的点点滴滴,不为名利,不为稻粱。经师友代发于中华诗词论坛、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等处的作品,屡获好评,可见文学功底深厚。不仅如此,他的作品还在2015年11月,荣获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纪念黄庭坚诞辰97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此番结集成册的诗文若干,皆自其QQ空间及微信朋友圈择出,虽不可谓字字珠玑,然皆体现真情实性,文从字顺,不落窠臼,笔歌墨舞,斐然成章。 诗心•诗史 诗生于情,情言乎志。诗歌的创作源自生活,没有不精彩的人生,只有没灵感的诗人。而灵感则来自诗人一颗赤子之心。纵观今当今诗坛,所谓的才子之诗,无非吟花弄月,伤春悲秋。惟敢于担当的学者之诗,为世而作,遇不平则鸣。古有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非道也。”故作玄虚,以奥不可测之态吓人,固不可取;把高雅的诗词艺术,庸俗成攀逢趋势的政治口号,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刘老师的诗文有意避开了以上两种毛病,故能让人读之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品读刘老师的诗文,如春风拂面,清爽可人;亦如小桥流水,涓涓有声。其《山居》数首,以清淳淡雅的文字,抒怀知足常乐的性情,铺陈有序,景中见味。《甲午元日试笔》中警句“功名利禄全抛弃,愿作书山一蠹虫”,诗意感慨,文采盎然。在经济时代的今天,写诗文不可能升官发财,乡土文献更是罕人问津。文史研究者只有守住“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初心,才能甘于寂寞,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心血。他们不需要什么回报,所需要的仅仅是社会上能有人对他们的工作给予理解。 其感世咏怀之诗,能振金玉之声,发人警醒。如《偶然想起孙志刚》中警句“今日纸灰何处去,坟头春雨草青青”,悯怀弱者以生命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呼唤法制的清明。其余《感山东平邑事》、散文《死亡的意义》率多类此。如果说文史研究是有益于今,造福于后的一面镜子,那么咏史讽世之诗,则更有助于人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借鉴往事,明确得失,正视当前,思索未来。 又《长宁吟》《番禺行》《点校邑志感赋》等作,侧面流露出文史工作的孤寂辛酸,诗作娓娓道来,感慨颇深。《<邝振翎事迹编年考>撰后》《<明代黄乡叶氏事迹考辨>书后》等篇,记录工作历程,颇得诗史之味。又诸多《无题》《杂诗》,或言情,或写景,皆心有所动,意有所托,非尽是无病呻吟。个中滋味,全在读者用心体会。散文《月亮之上》,追忆往事,乡愁浓浓;《仙人桥记》、《玄谈杂记》数则,风情备具,读之愈觉面目可爱,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乡土文化掌故。可以说,集中所录之作,字字都是作者以真性情感触生活、记录生活,故而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读者的共鸣。笔者拜读下来,不仅对刘老师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的认知,也对该地区的文史研究有了大致的方向。其真情实性,亦诗亦史,沾溉艺林,厥功甚伟,必能为寻乌文坛添一雅事。 雅人•雅缘 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刘老师为人低调,从未奢言过什么“不朽”。然观其诗文创作,是为立言。观其贊襄典谟,是为立功。其不居功,不自傲,提携后进不遗余力,此之谓立德。数年交流中,刘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诚恳的处事待人方式,深得后辈同人的敬仰和爱戴。刘老师经常教导大家,要因地结缘,因文同声,摒门户之见,息功利之心,以臻“无求而自得”的法境。针对古籍点校常见的问题,刘老师提出了几条凡例,如尽量保持原貌、规范简体用字、断句标点要体现原文特色、常典不注、有疑存阙等等,一直为大家信受奉行。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因雅人而得雅缘,因雅缘而共振文史。我辈有良师益友如此,生复何求?“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正所谓惺惺相惜,物以类聚。优良的乡土文化需要每一个人去传承,抓紧抢救和收集整理地方文化的工作,则需更多的志愿者来担当。一山一水常着意,一草一木总关情。正是这难以割舍的乡愁情愫,司马相如才有“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无奈与慨叹,陶渊明才有“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的急迫与欣喜。只有珍爱乡土文化的人,才能找到思想的归宿,才更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诸多后辈才俊,嘉其苦心,受其感召,纯为兴趣所驱,纷纷投入到本地的文史研究中,他们各有研究领域和擅长方向,或考证乡土文化,或点校文史古籍,蔚然成风,为各自的乡土文化传承和传播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年沧桑,今朝重现,万千变幻,足印永存。刘老师为寻乌文史的辛苦付出,是寻乌一地之幸;其师德懿行传布四方,则是四方之幸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值此《一缕芳菲随笛韵》将付梓之时,笔者不揣才陋,冒然弄舌,聊表贺忱之时,顺致感恩之心。 戊戌正月望后徐州后学张政拜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