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客家地名考论略稿:与儒家思想渊源深厚

客家联盟 03-05
       一、常用地名考释
  1.源河源客家话中指,江、河、泉等的源头。如河源、利源、东源等地。

  “原,水泉本也。”,在<<礼记·祈祀山川百源>>,又“或源也,或委也”。源委,即水的发源和归宿,河源本地客家地名沿袭了此意。

  2.江 大江大河。古之交通多水利,居江畔人家甚多,河源亦是如此,故以江为名的地方甚多。如临江、双江和半江等。
  北方的河流多称河,南方的河流则多称江,如珠江、沅江、岷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从水工声。古双切。”今天的河源话里仍保留其古音,“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3.坝(壩) 沙洲,沙滩。河源客家人将沙洲、沙滩叫为“坝”、“河坝”或“沙坝”,如紫金县的中坝、石坝、何屋坝等。
  坝,本指我国西南地区的平原或平地。“坝,蜀人谓平川为坝”,且多用于地名,如四川的雁门坝。后来,坝并不限于西南地区,也用于其他地方,如“君家水茄白银色,万殊胜坝里紫彭亨”。但河源话里并未收录此义。

  另外,“坝”与“壩”并非是同一个字,后者“必驾切,音霸。堰也。”,可见其本义是堤坝。只是两字音同,古书中相互通用,如“溪上堤曰壩,并作坝。”<<吴中水利书>>“其河自西坝至东坝十六里有余”,此“坝”,便是堤坝。
  <<现汉>>称坝为“拦河坝,堤坝”,“沙滩,沙洲”。河源话里的“坝”之“沙滩,沙洲”义有所收录。

  4.田 田地、田野。汉先民南迁进入赣闽粤边际地区,沿水而行,见有可栽种之田地即安家,故以田来命名的地方颇多。如新田、车田、黄田和田心,表达了客家人对土地的重视和热爱。

  田的本义是种田、种地,如“田,树谷曰田”。后来又有了名词性意义,“已耕者曰田”,“大田多稼”,即田地、田野,河源话的“田”便是此意。

  5.陂 山坡,斜坡;池塘。河源话里一般称山坡为“陂头”,称池塘为“陂塘”,如矮陂,泥陂等。
  “陂”的以上两种意义,古代即有。“陂,<<说文>>‘阪也,一曰池也。’”“阪”即今日所言“山坡”,又见于“陂者曰阪”。古书中,“陂”作山坡用者不少,如:“百姓曼衍淫荒之陂”, “陂南陂北鸦阵黑,舍东舍西枫叶赤”。另外,“陂”亦作“池塘”,“毋漉陂池”,韦昭注“畜水曰陂,塘也”。<<游月陂>>“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便是如此。

  6.岩 突出的山崖;(石块、前额)突出。前者如黄岩县。河源方言中,突出的山崖称为“山岩”;额头生得突出,谓之“岩(额)门头”,或直称额头为“岩门头”。其中,“岩”和“额”在河源客家话中读音相近。

  “岩”字经温昌衍考其本字为“骨咸”,“骨咸骨歆,骨高貌”引申为“额头突出”,再扩大为“悬崖突出”。
  而“岩”古代本义即指山岩,“岩,岸也。”段玉裁改之为“岩,厓也。”“厓”即今之“崖”。有“高峻的山崖”之意,见于“高岩峭壁。”(<<梦溪笔谈>>)
  今普通话“岩”为“岩石”,“岩石突起而成的山峰”。而河源话保留了其古义,并引申为额头突出之义。

  7.坑 本地义为山谷、水沟,此义无法在汉语词典中查找。而在河源地名中十分常见,如告坑、茜坑、仙坑等。
  “坑,堑也,壑也。”,<<现汉>>解释为:“洼陷下去的地方;坑洼。”古今对其的释义皆为洼陷之地,并不符合河源客家话里的意思,在其他词典中也找寻不得。

  既然此义目前无法在现有的汉语词典中找到,而本地曾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山谷、水沟”义能在布依族、苗族相应的词语中找到,这说明河源话里此义很可能是以这些少数民族语言遗留下来的。

  8.安 寓意平安、安定,祈求平定之意。客家人经数迁居之颠沛,内心极其渴求安定、平安,当地地名中不乏“安”者。如永安(紫金县旧名),凤安等。
  “静也。从女在宀下。”“安,定也。”其安定、安稳、平安之意自古便有,又如“好和不争曰安”。以上的“安”义,都符合本地客家地名中的“安”之义。
  河源客家人将内心的愿望与祈盼寄予地名,希望家乡永为一方平安乐土。

  9.义 义气;义理,合乎礼仪道德之理。客家人讲究礼仪道德,以义命名者甚。如上义、义容、义合和好义等。

  “義,已之威仪也。”徐注:“与善同意,故从羊。”羊大为美,義从羊,可知义(義)是一个褒义词。其亦指义理、合乎道理,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又如“义固不杀人”。所言诸“义”基本与本地“义”者地名的意义相符合。

  10.龙 一种瑞兽。龙乃汉民族图腾,客家人身上铭刻着汉先民鲜明的文印记,对龙有一种天然的好感与崇敬。河源本地以龙命名者比比皆是,如龙川、回龙、龙母、龙渡等。

  龙作为一种传说中登天潜渊的祥瑞之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更有古籍直言其为灵兽,<<礼记>>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后来,龙作为封建时代皇帝的象征。“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又喻不凡、豪杰之士,如“丞尉等并衣冠之龟龙,人物之标准”。

  二、当地客家地名命名的主要特点
  依据地形地貌,以山水为主。依山傍水而居,是人类定居的重要原则。早期地名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特点,因山为名、依水取名是人类赋予地以名的重要原则之一,但并不仅限于山水,如南岭、临江、瓦溪等。亦有近取其物,以当地自然资源命名者,上莞、古竹、热水等便是如此。

  纪念性地名是我国地名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韵味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本地地名中纪念开基者或其他重要人物者,不在少数。如龙川县的佗城镇,为纪念该地的秦代开基祖赵佗而命名。再如连平县元善镇的首任知州为牟应受,字元善。其任职期间,“循良著绩”,深得百姓爱戴。百姓念其功绩,将州治所在地改称“元善镇”。亦有和平县的阳明镇,明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受命巡抚和平等地。彼时当地多乱寇,王阳明平寇乱而“百姓永享太平之乐”。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将羊子埔改名为阳明镇。

  地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中寄予了当地人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文化。于河源客家地名而言,有寄托美好祝愿,倡导礼仪道德之功用与特点。前者如永安、凤安,和平、连平,九和,表达了客家人渴求安定、平安、和乐之愿望。后者有义合、好义、义都,忠信,礼士等地,反映了客家人的精神根基——儒家文化。

  祥瑞地名,蕴含神话、宗教色彩和风水意味。客家人以龙凤为贵,这种心理也反映在地名上,如龙川、龙母、凤安等。河源客家地名亦富有神话、宗教色彩,如仙女嶂。龙川县的老隆镇——境内有“龙山”,寓意佗王成龙;龙渡等地亦如此。客家人较崇尚风水学,寄意于地名。如紫金县的紫城镇,寄望于紫气东来。又如仙塘、仙坑,其意蕴与之类似。

  三、当地客家地名反映的文化特征
  地名是人们认知活动的产物,寄托了人们的审美愿望,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河源地名,反映了当地客家人们精神文化活动的成果。客家人来到河源后,所命名的地名便是他们认知活动的产物。客家人带着自己的方言一路南迁至河源,先祖用自己的方言指称地方,经约定俗成后便成为地名。这些地名是他们认知活动的结果,其中寄托着他们含蓄而澎湃的情感,亦蕴含着客家人的思想观念。

  如“田心”,先祖于迁徙途中,见到可耕种之地便在此安家,田地充足是他们对此地的直观感知。这反映了客家人重视和热爱土地的情怀。在封建社会,土地是百姓安身立命所在。又如“好义”“和平”“凤安”等地名,反映了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的客家文化,由此,客家人崇尚礼义,爱好和平,向往安定的思想观念可见一斑。

  客家人取名的显著倾向是趋吉避凶,反映了当地人们的文化心理和地域文化。趋吉避凶,乃人之常情。客家文化是一种以勤劳、诚朴为特质,以向往喜乐为中心的乐感文化,人们向往安定、富足和平和的日子,这在地名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如永安、凤安,和平、连平,龙渡、龙川等。

  客家文化与儒家思想渊源深厚,在客家地名中亦有所体现。从某种意义说,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一定程度上为客家文化提供了价值取向的方法论。正如义合、义都,九和,礼士等地名,这也反映了客家人对“仁义”的崇尚。 来源:河源日报 陈颖玫
------------------------------------------------------------华丽分割线--------------------------------------------------------
添加 小编微信kjhuge,拉你入300+客家文化交流微信群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