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巴色差会”和 客家人渊源

客家联盟 01-22

  ▲“虔贞会客厅——苦难挡不住客家情”现场。

  【深圳商报讯】(记者 刘娥 文/图)1月20日,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大浪分展场第八次公众活动——“虔贞会客厅——苦难挡不住客家情”第二次活动在虔贞学校举行。活动吸引了从蛇口、西乡、香港、广西、广州等地慕名前来的一百四十多名观众,同时还举行了“虔贞艺术童萌”艺术作品展,继续引发市民较高的参与热情。

  本次分展场的主题是:“迁徙——故乡与他乡,客家历史再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本次会客厅活动在该主题下进行。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香港的学者梁翠华,用翔实的史料介绍了巴色差会和广东客家人的深远渊源。梁翠华表示,来自欧洲的巴色差会在1847年后的一百多年间,先后派近200位传教士飘洋过海、跋涉万里来华传教,并在广东客家地区开办教会义学,对客家地区近代教育的传播乃至后期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传教士在传播近代医学、教育理念的同时,也通过报纸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的文化、历史、风土民情。值得一提的是,虔贞学校是一所于1891年在浪口这个古朴客家村落兴建的“融入西方文化启蒙”教会女校,已有超过百年历史,是深圳仅见的早期女校旧址,也是在全国范围内留存至今且保存完好的教会女校旧址之一。策展人之一张凯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场讲座有助于观众了解虔贞学校收藏交流展中,几经辗转借回的展品——“两广总督谕旨”对保护巴色差会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史料、文化意义,也反映了当年他们工作的艰辛。虔贞学校收藏交流展中比较重要的是由历史文化学者王艳霞策划的<<百年相望:虔贞收藏国际交流展>>,所展示的绘画和茶杯、客家语言课本和刺绣等日常用品。

  此外,“虔贞艺术童萌”艺术作品展作为面向小朋友的展览也深受市民喜爱。张凯琴介绍,<<艺术童萌>>课程,每个周六下午进行扎扎实实的6个系列课程,内容从艺术、历史、科技到自然。和社会上很多艺术补习班最大的区别在于,这是大浪街道的公益项目,不收学费,通过艺术活动培养下一代深圳人、“新深圳人”子弟的创新能力。

  张凯琴表示,每个周末艺术童萌师生一起开启探索表达、创造的可能性之旅。从探索身体语言的“肢体表达”到发明属于自己的色彩,从用面具学习画表情到用画面讲故事,从构思一本小书到把它装订、绘制出来,从四大古文明的历史到体验古代艺术品的“作用”、从用纸板做一盏台灯到合力制作大型置物架、从发现自然之美的树叶书签到关心环境污染问题的“寄居蟹之家”等,课程内容具有较大创新性和延展性。本次展览将该课程的成果进行集中展示,是为激发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华丽分割线--------------------------------------------------------
添加 小编微信kjhuge,拉你入300+客家文化交流微信群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