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支山歌给你听 率性而唱,随心而动 乐山乐水乐唱山歌 简单纯粹,自得其乐 『听见 · 匠心』——客家山歌 ▼听 匠人 王旭辉 1974年出生,南靖县田螺坑客家山歌第二十一代传承人,致力于客家山歌的资料收集、改编、创作、传承和发扬。 匠人 张巧儿 1961年出生,田螺坑客家山歌传唱者,一直努力于宣传客家山歌。 在客家人眼中,聆听三千歌谣,不及山歌一曲。 山水为邻的客家人,喜欢于崇山峻岭之中高唱山歌,传递快乐与自由,感悟其间的美好。这便是田螺坑客家山歌传承人王旭辉一般的客家人所乐见的生活方式,在山歌中寻觅一种悠然,两处闲适。 客家先民因战乱自中原一带南迁,在西南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聚集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生产劳动中,客家山歌悠扬在茶山上、在小河旁,是客家人对劳动的情感表达。 客家山歌既有诗经的达雅,也带有浓郁的自然乡土情韵。属于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被称为具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 漳州南靖县是客家先民的主要聚居地,现有“客家人”近6万人。田螺坑的客家山歌,经过600多年的继承和发展,口传心授,至今仍被广大群众所传唱。勤劳朴实的山民喜欢以歌传情,婚庆、丧事、祭祀,皆以山歌表达情感或寄托哀思、缅怀亲人。 山歌伴随着客家人穿过历史的山脉,步入今日的时光。一支支山歌串起了王旭辉的童年。他的奶奶是当地有名的山歌手,叔叔王金才则是客家山歌传承人。耳濡目染之下,王旭辉对客家山歌渐生兴趣,并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山歌相关资料。只要有机会,他就走家串户,向农民求教。有时候为了收集一份资料,他还曾跟着歌手去田园、山岗劳动一个星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他收集并改编整理了一本<<土楼客家山歌集>>,成为了目前比较完整的南靖土楼山歌集。王旭辉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土楼了解山歌,也通过山歌让土楼走得更远。 客家山歌形式、内容丰富,既有独唱,也有对唱,衬词与平时唱歌有所区别。依据客家山歌的曲调特点,王旭辉创作了<<云水谣>>,该山歌曲目还由云水谣“土楼之春合唱团”到台湾、香港参加比赛。此外,他还创作了<<红色苏区幸福科岭>>、<<爱在情人山>>等山歌。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土楼申遗时,王旭辉创作改编并演唱的<<土楼山歌唱不完>>、<<申报世遗歌>>得到专家们的好评。2011年,中央电视台<<新年七天乐>>到南靖慰问演出,王旭辉代表南靖乡土音乐人演唱了客家山歌。 王旭辉深知,客家山歌要传承下去,不仅需要创作新的作品,更需要让年轻一代来学习才有可能一直延续下去。 身为南靖三中的校长,他不断致力于将传统山歌引进课堂,并结合现代特点进行了改编和创作,让山歌更加符合学生的音乐审美。而客家山歌进校园则需要先培养一批熟练掌握唱法的教师骨干力量。这也是王旭辉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在近日刚刚举行的“漳州非遗进三坊七巷”活动中,与王旭辉搭档演唱的便是张巧儿,二人已经对唱表演多年了。 张巧儿与王旭辉对唱山歌 ▼ 出生于极富文化韵味的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张巧儿算得上是出生于山歌世家。奶奶和父母亲都会唱山歌,身为教师的父亲会谱曲写词,母亲也会写词。一家人曾经登台同唱一支“采茶山歌”。山歌里装满了她与家人的所有情感。 在张巧儿的童年记忆里,爸爸妈妈上山砍柴就伴随着山歌,每周的家庭会也都以山歌对唱的形式开始,客家山歌,已经融入她的血液里。 如今,已经81岁的母亲将传承的希望寄托在张巧儿身上。每次一回家,她都要求张巧儿坚持讲客家话,唱客家山歌,把客歌山歌传唱下去。 图片提供:王旭辉、张巧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