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嘞-- 潋江流水波连波, 兴国老表爱唱歌; 山歌好比山泉水, 源源不绝汇成河。 兴国山歌朴素高亢,激情动人,旋律和谐,擅长叙事。尤其是叙事山歌,如怨如诉,娓娓动人。其形式有独唱、对唱、连唱(又称三打铁),有一唱众和等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其中又以对唱最饶有风趣,对唱时没有现成的歌词,双方见景生情,出口成章,互相问答,竞争胜负,气氛紧张而活泼。 相传山歌始于木客(即伐木工人)。《诗经》《小雅·伐木》中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说明自古伐木者善歌,山歌始于劳动。 哎呀嘞-- 打酒也莫食咁醉, 壶底一空你就归; 市上唔当山上好, 月光下面把歌对。 这是有资料可参考的最早的一首兴国山歌。 兴国历代文人对上洛山木客唱山歌的事常有记述。兴国山歌的发端语起兴词"哎呀嘞--"就是伐木工人在劳动中或劳动后伸腰舒气的感叹声。伐木歌起,山鸣谷应。引起上山的樵夫,放排的工人,耕耘的农民感情上的共鸣,于是互相唱和,成为劳动群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代代相传,蔚然成风。 到了元、明之交,改朝换代,兴国遭到严重的兵祸,土旷人稀,闽、粤迁来大量移民,随着传来了"跳"的风俗在。之传到兴国,来自福建。它是一种迷信职业,利用兴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山歌,伴以小锣、画角,载歌载舞,招徕观众。劳动人民喜爱唱山歌;封建头面人物禁止唱歌,但为了保佑其全家平安吉庆,又不得不靠仙娘之力了,于是请来跳的,劳动人民居然在大庭广众中,跟跳者对起山歌来,以抒发自己的积怨呢! 哎呀嘞-- 打铁唔怕火星烧, 唱歌唔怕喉咙燥。 只要三寸舌头在, 吐出云天龙一条。 这是一种用曲折隐晦的语言来表达气冲云霄的山歌。又如: 哎呀嘞-- 天气最冷数九天, 世上最苦做长年(长工); 一年三百六十日, 当得牛轭压在肩。 这首山歌充分说明长工们的受尽地主压迫剥削的痛苦心情。还有反映向往自由、挣脱压迫锁链的山歌: 哎呀嘞-- 金丝笼子关画眉, 窜上窜下真受罪; 有朝一日启笼算, 自由自在满天飞。 几千年来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悲痛和疾苦,那时的山歌多数是表现劳动人民的哀怨和苦难,即使向往自由生活,也仅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真正给兴国山歌赋以新的生命和新的内容是革命战争,革命战争也在考验着人们的思想和爱憎感情,青年们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哎呀嘞-- 山歌不是考声音, 总爱革命意义深; 革命不是取人貌, 总爱勇猛杀敌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人民创作了无数的山歌。歌唱毛主席、共产党,歌唱革命和革命战争,歌唱新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崭新的思想和感情。他们的山歌和革命息戏相通,血肉相联,记录着大量革命史实,犹如一部浩瀚的革命史诗。 红军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以来,连战皆捷,开辟了广大的革命根据地,兴国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们热情地歌唱: 哎呀嘞-- 斧头不怕纽丝柴, 红军不怕反动派; 井冈红旗飘天下, 铁桶江山打出来。 一九二九年春,毛主席、朱总司令率领红四军来到兴国,在鸡心岭上曾开了群众大会,在文昌宫举办了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群众用山歌热情地歌唱过这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一九三零年冬到一九三一年九月中旬,在毛委员、朱总司令亲自部署和指挥下,获得了反第一、二、三次"围剿"的辉煌胜利,都有山歌记载。而且叙事山歌又向前发展一步,歌中有了人物的刻画,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例如三期战争方石岭最后一仗,是这样描写红军气势的: 哎呀嘞-- 白云山头放凯歌, 大乌山下绿婆娑; 均福山上红旗展, 覆笥山边红军过。 毛委员挥手方石岭, 两路包抄把敌破。 …… 刻画敌人丑恶嘴脸的: …… 只有韩贼(韩德勤)最狡猾, 化装士兵蒙混过; 发到盘费三块钱, 狗钻门窦被逃脱。 连遭失败蒋介石, 捶胸顿脚喊奈何。 …… "围剿"战争胜利后,中央红色根据地在瑞金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毛泽东同志当选为主席。兴国县、区、乡、村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发扬党的好作风和优良的传统,积极地工作,认真地解决问题,群众热情洋溢地赞扬他们: 哎呀嘞-- 苏区干部好作风, 自带干粮去办公; 日着草鞋干革命, 夜走山路打灯笼。 …… 革命战争在激烈发展,兴国人民遵照毛主席指示,积极发展扩红运动,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兴国山歌成为有力的武器,使运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例如参军出发前夕,未婚夫妻灯下话别: (女)哎呀嘞-- 一盏油灯结灯花, 妹做军鞋坐灯下; 厚厚铺来蜜蜜缝, 送给阿哥好出发。 (男)哎呀嘞-- 阿妹做鞋到深夜, 抽得鞋绳响唦唦; 明朝出发来告别, 要说几多心里话。 …… 无限情怀,依依惜别,亲切叮咛。最后,未婚妻对未婚夫无限鼓励: 哎呀嘞-- 鸡啼三遍月影斜, 千言万语一句话: 妹送阿哥上前线, 等你回来再成家。 长冈乡青壮年中百分之八十都当红军去了。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和自由幸福的生活,动员青年和自己的亲人参加红军,是当时普遍风行的大喜事,家家以参军为荣,"扩红"也就成为当时兴国山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扩红"运动中,涌现出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 当年的兴国山歌对推动革命战争,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树立革命传统作风,以至瓦解敌军等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北上抗日,老根据地人民流行着《十二月长征歌》。红军到达陕北后,老根据地人民日夜盼红军早日回来,用山歌来表达这种迫切的心愿: 哎呀嘞-- 亲人出门做生意, 日日夜夜盼消息, 但愿一路福星照, 平安到达目的地。 …… 生意从小做到大, 稳稳当当扎根基; 资本增加几百万, 网脚扩大几千里。 …… 年年斗转星移, 唔晓亲人几时归, 长夜漫漫会天光, 总有一朝能相会。 兴国人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全国解放以后,兴国山歌有了新的发展。来源:兴国政府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