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客家围屋为何不申遗? 作者:客语者也 福建客家土楼已申遗,江西客家围屋在申遗,深圳客家围屋为何不申遗? 深圳有多少客家围屋?数不胜数,可以说是遍布关外。单单龙岗区就有130多座有一定规模、保存现状尚可、围屋特征明显的客家围屋。比较出名的就有鹤湖新居、大万世居、龙田世居、茂盛世居等等。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世界上最璀璨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同为客家民居的福建土楼早在2008年便申遗成功, 同时江西赣州2011年正式启动赣南围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将赣南拥有客家围屋的县捆绑申报。2012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更新的45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赣南客家围屋成功入选,标志着赣南客家围屋获得了通向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 福建客家土楼早已申遗成功,江西客家围屋也早已拿到“申遗入场券”,而广东深圳的客家围屋呢? 其实早在2007年,就有学者(当时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副研究员彭全民)提出龙岗客家围屋可与开平碉楼媲美,深圳客家围应与福建的土楼、梅州和赣南的围屋捆绑后以“南中国客家围”申请“世遗”。这在十年前是很有远见的建议。 十年过去了,我们在网上搜索“深圳客家围屋”,满眼皆是“深圳坑梓16座大型客家围屋亟待抢救”、“记者走访深圳客家围屋:钢筋水泥与围屋保护的博弈 ”、“深圳全国最大方形客家围屋恐坍塌”之类触目惊心的新闻。 福建才400万客家人,江西1000万客家人,广东有2500万客家人。福建有客家土楼,江西有客家围屋,而广东拥有客家围龙屋、客家围屋、客家土楼这三种典型的客家建筑。可以说广东客家文化资源之丰富,客家人数量之多,远非隔壁福建、江西可以媲美,为何却在客家民居申遗一事上再三落后? 具体到深圳,一个本地人口中56%为客家人的城市(据《宝安县志》记载),同时也是广东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GDP已经超过广州),有钱有人有资源,本应该顺理成章、义不容辞的把“深圳客家围屋申遗”工作当做本土文化建设的当头炮、主打曲。可惜事与愿违,深圳客家围屋还从未尝试过申遗。 难道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头不值钱了吗?据我所知,整个广东省就开平碉楼一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广东多少历史文化名城、多少古城古迹,就只有一处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含金量就不必多说了。 难道是深圳市本土文化太灿烂了、太丰富了,以至于深圳客家围屋不重要了、不罕见了?可是在经常被外人戏称为“文化沙漠”、“小渔村”的深圳,实在很难找出一个可以比客家围屋更大规模、更具特色、更有历史的本土建筑群。 到底是什么缘由,让深圳客家围屋从未尝试申遗? 从2017年深圳市规土委遴选出的深圳第一批45处历史建筑名录可以看出一二。在这份《历史建筑名录》里,客家围屋只有长田世居,45处历史建筑里,就一处客家围屋。名录上其他诸如,宝安县第一中学实验室、电子大厦旧楼、笔架山日军碉堡、日军地堡之类的,让人耳目一新。 深圳城市发展太快了,以至于大家早已不记得更老早的历史。现在的深圳,一片现代化大城市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谁还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个客家村落,谁还能想到,深圳其实也拥有这么多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客家围屋? 深圳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发展应该是清初的事情。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正式宣布废止“迁界令”。为鼓励移民垦荒,恢复生产,深圳当地政府(当时的宝安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免除税负,官给耕牛,资助移民发展生产,对于招垦得力的官员,给予升职奖赏等等,鼓励外地移民大量迁往“展界区”,“来了就是深圳人”。从这时起,大量原居于粤东(梅州、河源、惠州一带)的客家人,纷纷移民来到“深圳特区”,进行垦荒创业。这可以算是深圳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开放”、“招商引资”。 客家人以身俱来的吃苦耐劳、勤劳节俭、团结奋进和开拓进取精神,移民定居、开垦建设深圳几百年,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营建了数以百计、遍布深圳的大型客家围屋。这些客家围屋是深圳客家人勤劳奋斗的人民智慧、劳动结晶,是深圳历史不容漠视的繁荣标志、历史印记。 习总书记常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兴,文化强民族强。客家文化是深圳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灿烂辉煌的一页。客家人不应该被深圳遗忘,客家围屋也不应被深圳遗忘。 深圳客家围屋申遗,迫在必行。 写于2017年12月17日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客语者也 以微小力量保护客家语言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