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里村史馆揭牌。 朱柳融 摄 作者朱柳融 清朝道光年间,来自广东梅县(今梅州市)的商人落脚在广西洛清江的支流榴江河流域,在榴江水畔的广西柳州市鹿寨县寨沙镇九敢村仁里屯建起“九厅十井”的客家民居,让客家人在此繁衍生息。历经近200年时光,当地客家人的“乡愁”已留存在祖宅之中。 一名游客在村史馆内拍照。 8月8日,仁里屯的“乡愁仁里”村史馆揭牌,来访宾客驻足在客家村落,感受独特的客家“乡愁”。在鹿寨县寨沙镇九敢村仁里屯记者看到,黄砖黛瓦倒映在半月形的池塘中,池畔榕树脚下,围坐着听山歌的男女老少。映在池塘中的建筑,正是仁里屯600多名邓姓族人的祖祠――邓氏祠堂。 邓氏祠堂的创建者为邓氏开基祖――邓悦俊。邓悦俊原为广东梅县人,因年少家贫在梅县一盐铺做伙计。后随东家不远千里来到榴江县(现寨沙镇)经商。积累了一定财富的邓悦俊打算在寨沙镇定居,派人回广东梅县取得建房图纸。 邓史祠堂。 1836年,按客家人的建筑风格和造型,开始建造邓式祠堂。三年后,一座内有九厅堂、九天井,外加一天井谓之九厅十井的祠堂建造而成。祠堂左右前方有良田上百亩,水渠纵横交错,石榴河绕村而过。 如今走进邓式祠堂,里面几乎已无人居住。但四通八达走廊贯穿的数十间房,墙内的门楼、炮楼,仍然保留着。 62岁的邓金生仍在祠堂里经营着商店。“我从出生就住在这里,一辈子没有离开过。”邓金生介绍,随着人员的增加和时代变迁,很多人都已搬出祠堂在外建房,不少房间已成为放置杂物的地方。 邓史祠堂。 环顾仁里屯,历经岁月洗刷的祠堂几乎已被楼房包围,如何留住“乡愁”成为一大问题。2016年9月,鹿寨县开始在邓氏祠堂旁的一座古民居修建村史馆。如今,古磨石、鼎锅、龙骨车等村民生产生活使用的老物件,村史溯源、发展概况、村内大事记等图文、史料都被搬到了村史馆,展现仁里屯的发展轨迹。 78岁的邓荣昌参观了村史馆后表示,这些东西以前家家户户都有,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遗忘甚至丢弃了。如今在村史馆,可以让人感受到以前的生活印记和“乡愁”。 近年来,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村史馆在广西各地兴起,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鹿寨县寨沙镇板里屯收集群众抗日、剿匪等历史事件,于2015年建成柳州市首个屯级村史馆;陈列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等的村史馆,2016年底在广西阳朔县高田镇朗梓村的徽派建筑群落建成。中新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