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璘故居。 陈邦植回忆往事一度掉泪。 明代抗倭名将陈璘后裔返乡寄托对故土300多年的思念:“想找个翁源的媳妇” 在前天翁源县举行的迄今为止最高规格、最高水准的陈璘学术研讨会上,260多名国内权威明史专家、资深学者用自己的深入研究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明代抗倭名将陈璘的生平。 昨天上午,怀着对先祖陈璘的无限敬仰之情,来自韩国的抗倭名将陈璘后裔一行,抵达了韶关市翁源周陂镇祭祖省亲。他们不远千里地前来中国寻找自己的“根”,搭建起了中韩两国的友谊桥梁。 用乡音化解陌生 昨天一大早,7名来自韩国的陈璘后裔就庄重地穿上了韩国民族服饰,前往距离翁源县城约20多公里的祖籍地龙田村。一路上,前往龙田村的中巴上显得有些安静,后裔们神情严肃,几乎无人交谈。他们告诉记者,按照韩国的风俗,祭祀祖先是一件必须十分肃穆的事情,因此必须保持安静和庄严。 这7名后裔中,有6人都是第一次回乡省亲,他们一路上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车窗外的山山水水,仿佛要把祖籍地的一草一木都烙印于心中。 车行至陈氏宗祠附近时,远远地一阵热闹的锣鼓声就已经响彻天际。来自韩国的后裔们整理好衣冠,细细打量着作为客家人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的宗祠,排成一队整整齐齐地从大门鱼贯而入。 供桌上,乡亲们早就为他们准备好了客家祭祖常用的猪头、肥鸡、米酒。后裔们点燃了香烛、纸钱,叩拜祖先,再酌酒供奉,种种礼节和广东客家民间常见的祭祖方式并没有明显区别。 祭祀完毕,后裔们久久地站在陈璘雕像前仔细端详着。多次返乡的陈邦植用中文发音念出了雕像上方悬挂着的“太子太保”四字,用韩语向同伴们解释着它的含义。最后,他们抵达了龙田村陈璘故居。 寻根完毕,后裔们肃穆的神情一扫而空,有人在车上轻声哼起了韩国民谣,表达着自己心愿已了的轻松心情。还有人则通过翻译拜托翁源县的工作人员:“请帮我的儿子留意一下,他还没有结婚,看有没有合适的翁源姑娘愿意嫁到韩国去!翁源的山水那么美,人那么好,我想找个翁源的媳妇回家!” 发现露梁海战“纪录片” 作为陈璘将军第十四代孙的陈邦植告诉记者,如今陈璘的后裔在韩国共有2000多人,约300多户陈氏后裔散居于韩国各地。但不管身何处,他们都以广东陈氏自居。 陈邦植说,如今遍布韩国各地的陈璘后裔人才辈出,从事的职业有企业家、农业人员、海产人员、检察官、教师等。 其中,对先祖功绩怀有浓烈感情的陈邦植对陈璘在朝鲜半岛的功绩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教授那里发现了一幅标题为征倭纪功图的明代古画长卷的相关图片,这正是当年明朝军队随军画师描述的著名的露梁海战的写实画卷,从而揭开了让这场确立陈璘名将地位的大战最真实的场景。 据了解,这幅古图长约7米,前后共描绘了明军与倭寇在长达3个月内的交战场景。 陈璘故居: 1543年,陈璘出生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他的故居早年被毁,但后人在其原址复建了一幢平房,悬挂着陈璘大幅画像以表纪念之情。在这幢平房中,乡人们称作为门槛的一幅青条石和2个石墩,就是原陈璘故居仅有的遗留物。 祖辈流传着一句纯正客家话 谈起自己与中国的渊源,老人突然用字正腔圆的翁源口音客家话郑重而大声地念道:“广东翁源客家人!”老人告诉记者:“小时候祖辈们就经常教育我,你永远都不能忘记,你的祖先来自中国,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勇将。刚才那句话,就是祖辈们经常对我说的家乡话!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传承给下一代。” 专家:善用陈璘文化推进中韩关系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学者王一娜认为,明代广东翁源陈璘对于中韩关系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如何善用陈璘文化推进两国关系,是翁源和广东应该重视的问题。 如今中韩两国各有大量的陈璘后裔居住,他们“共同见证了两国人民传统友谊建立的血肉渊源”。 但王一娜也认识到,“陈璘文化尚未在两国范围内广泛地被认同。” 今年初,翁源县提出了打造“陈璘故里”文化品牌的设想。据介绍,该文化品牌将以抗倭英雄陈璘史迹为载体,其中由“文化翁源专项基金”出资近100万元修缮的陈氏宗祠已被列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今年9月,陈璘史迹陈列馆在翁源县城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未来,该县还将深度挖掘陈璘史迹,加大力度维护陈璘将军的历史遗址、文物,继续完善翁源县城陈璘文化公园的建设,计划把陈璘故居周陂“龙田城”开辟成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