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称谓的误解 有关客家的称谓:许多人认为客家人是在南迁之后被称为“客人”、“客户”、“客籍”才叫客家,其实是对客家的误解。这些称谓只有客没有家,懂得客家意义的客家人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才称为客家,但外人并不了解客家的真实含义。客家“客而家焉”也,就是要视异乡为故乡,在陌生的土地上建设出一个崭新的美好家园来。自古流传的黄氏认祖诗就是对客家称谓的真实写照。 战国时春申公黄歇作送子行分给十三个儿子: 骏马同堂兮赴异邦,任从胜地兮立纲常。 身居外境兮犹吾境,家住他乡兮即故乡。 朝夕莫忘兮亲命语,晨昏须荐兮祖宗香。 根深叶茂兮同庥庆,有志儿女兮当自强。 黄氏的认祖诗有几十个版本,都是大同小异。西汉黄霸任丞相长史,他的认亲诗已将八句诗改为七律。东汉的大尉黄琬,唐朝的黄守恭都有留存认祖诗。流传最广的是福建邵武的黄姓客家先祖黄峭山的认祖诗。 福建邵武的黄姓客家先祖黄峭山(公元872~953年)娶了三位夫人,生二十一个儿子,他晚年的时候,三位妻子各留长子以奉侍父母,其余一十八支不得恋此故土,俱令各走他乡,信步由天,相地而居,随地命名,开创家业,立志四方,放眼天下。于是,将所积蓄的资财均分,并将新修家谱各授一册,且郑重地说: “此谱以便年深岁久认所由来,知吾祖分自光州,今为绥城旧族,乡名昼锦,里号禾坪,而中城鹳薮、竹粟、坎头皆吾一脉之亲所居之处也。应当珍藏谱牒,遥接书香,庶上不墜贻谋之家声,下可绵子之世泽,又何分合之得而二视也,他日相逢彼此以礼施报,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天地祖宗,相为默鉴,尔等兄弟可卜吉登程,言无多嘱。” 遂口占一诗以作赠别(后裔尊称“遣子诗”或“认祖诗”)。 骏马匆匆出异乡,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愿言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在峭山公精心组织和激励下,十八支男儿扬鞭催马,奔向新开地。经过一年多的周折,历尽艰辛险阻找到居地,随地命名,繁衍生息。他们个个自强自立,功名卓著,成就裴然。 历朝历代的黄氏先祖,他们的做法与亚伯拉罕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其它的客家姓氏也有这种传统。可以说客家人是亚伯拉罕打发往东迁移的这一支希伯来人的后裔,他们遵守先祖的教训,建立了宗法制度。使这一制度在中国传承了将近4000年的时间。他的后裔已遍布中华大地,并向世界各地扩散。从黄氏的认祖诗,我们可以看到客家人不管迁移到那里,都能把他乡当作故乡,以主人翁的精神建设新的家园。先客后家,这就是客家的真实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