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联盟网·网聚客家人_传播客家文化的综合微门户_分享客家点滴、传播客家正能量!

标题: 客家传统民居的形成 [打印本页]

作者: tianyou44    时间: 2018-1-29 15:12
标题: 客家传统民居的形成
客家传统民居(特别是围楼,四角楼)的成因可归结为:客家先民原居广阔的中原地区,南迁多雨潮湿、山多田少的粤、闽、赣地区,要建造防风避雨之所,势必节约田地,多踞山建屋并向高层发展。客家人宗族观念特浓,不论何种规格和形式的传统民居,均在全屋至尊的正堂设祖先灵位,其他部分的利用,也体现客家人的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
r4fR0mCm2ge4CC2w.jpg (32.2 KB, 下载次数: 92)
另方面,客家民系形成过程的后期,战乱频仍,传统民居的厚重土墙、铁皮大门、四角炮楼开炮眼、宅内设置水井、粮仓等等,都具抵御外袭、维护家居安全的功能。发源于原始社会的夯土技术有了巨大进步。明代以后,采用夯土墙的民居普遍出现,但几乎都是平房,唯独在南方客家地区,中原的古老夯土板筑技术发展登峰造极,能建高质量的二层以上楼房,这便为客家传统民居出类拔萃的建筑功能和造型艺术,提供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NXw4QtyXfS34IqQ6.jpg (16.21 KB, 下载次数: 87)
明清之际,客家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客家人生活富足之后,将资财投入土地兼并和农业再生产之余,还将大量资金投入大型民居建筑。如永定林氏家族,因种烟和烟刀发家,投巨资兴建享誉中外的振成楼。紫金刘氏做铁锅,销往世界各地,建的四角楼选安楼。中国风水学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和谐,形成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特质。
AJ3DRl9je9nVJz9v.jpg (25.58 KB, 下载次数: 87)
宋明两代风水活动发展达顶峰,正当客家先民南徙定居之初,他们渴望安居乐业,每建新居无不借助风水理论进行相地、择基选址和决定建筑物的结构布局,因而留下风水学的痕迹。
客家传统民居是客家文化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围楼与客家方言同为客家民系的鲜明标志,因此成为研究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议题。
YIZmmMURSUiAQ7KZ.jpg (22.5 KB, 下载次数: 99)
耕作人/文




欢迎光临 客家联盟网·网聚客家人_传播客家文化的综合微门户_分享客家点滴、传播客家正能量! (http://www.kejialianme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