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城,见证了历史上无数次繁荣与焚毁的交替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客家人永远的心头念想 ▲宁都桴源赖氏祠堂,后人的荣光源于前人的辛劳 中原苍茫路漫漫 东南僻壤水云间 秦时明月汉时关 越人演绎上千年 八王纷争中原乱 流民如潮白骨怨 胡戎混战频上演 汉家东南应时变 编者按:梅县东山中学校长、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安国强毕数载之功,披阅典籍,纵览古今,编撰了上下两卷、煌煌百万言的客家大迁徙,近期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为我们梳理出客家民系从孕育到发展、从萌芽到壮大的历史进程,揭示出生命和文明在迁徙中的碰撞、融合与重铸,勾勒出各个时代和不同地域客家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轨迹,实为客家民系大迁徙的全景图。现节录部分内容分期刊发,以飨读者。 ①八王纷争中原乱 流民如潮白骨怨 客家人的祖居地包括中原腹地、河朔燕云、关中陇右、江淮荆楚等,如此广阔地域,是他们的心灵家园与原乡故土。 春秋战国以来,闽粤赣三角地带长期处于闽粤国、南越国和长沙国三国争锋对峙的动荡局面之中,古越先民在此上演了一幕幕历史大剧。当百越人的建国之梦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借武力并辅之以先进文化而彻底击碎,除遁入华南原始密林中的百越人仍在顽强续写着自己的历史外,相当部分走上北迁之路或就地汉化。从此之后,南岭、武夷山脉深处那星星点点的山间盆地,渐渐让位于农耕生活的中原汉人及其与土著居民的混血儿,并在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中期盼着一个全新客家民系的形成。 西晋八王之乱造成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内迁各少数民族统治者逐鹿中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混战,使北中国陷于战乱分裂之中。永嘉五年(311),晋王朝迎来了灭顶之灾。刘曜、呼延晏、王弥、石勒等率10万大军攻陷了都城洛阳,晋怀帝司马炽被俘,乱兵进入皇宫,把宫中妇女和珍宝洗劫一空,官民被杀3万多人,历代皇家祭庙、皇宫、官署化为灰烬。这一年,从幽州到荆州,从凉州到扬州的大半个中国,已经不再是人间,而是形同鬼蜮。 中原陷落后,扬州、江州、荆州、湘州、广州以及更为偏远的宁州、交州依然在晋王朝的掌控之中。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王朝(东晋),中原士族义无反顾率领宗族、乡里、部曲以及依附人群,越黄河、跨淮汉,过长江,来到南方。 长江流域上至巴蜀,下至扬吴,乃至东南沿海、珠江和韩江流域都有移民的踪迹。中原各州外迁流民人数加起来是相当惊人的,统治者为了稳定住外来流民,专门为他们设立了侨郡县。在今山西省范围各州郡,东晋、南朝在南方相应为这些地区流民侨置了5州、11郡、29县,永嘉年间迁出者有8万人以上,到宋大明八年(464),其疆域范围内的山西官民及后裔数超过18万人。东晋不忘优先照顾官僚士族,规定官吏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量不等的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他们都没有独立户籍,而是注于官僚地主家的户籍中,被称为"给客制度"。 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北朝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与北朝为扩张势力和疆土进行兼并战争。南朝萧梁末年侯景发动的一场叛乱,彻底搅乱了永嘉以来江南江北人口分布格局,客家先民向着闽粤赣大三角地区而来。永嘉大乱后,江西石城据信在这一时期接待了郑、吴两姓人从遥远的中原来做客。西晋咸宁六年(280),赖忠诚携家小来到赣南开基,成著名的桴源赖氏第一个南迁先民。中州板荡之际,衣冠始入闽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迁入广东今客家地区的家族也始见于记载,程旼的南迁之旅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客家先民一次次背井离乡,江西鄱阳湖区域成了他们的一个主要落脚点,筷子巷成了亿万客家人的集体记忆。 为了使北方流民能融入到当地社会,东晋政府多次采取了"土断"措施,让流民以所居之土为断,人在哪里便算作那里的编户民,同原住民一样纳课服役。把流民和侨民变成本地人,变成不再渴望回归中原故土的"国家编户"。这些地区的人口开始历史性增长,东晋及南朝政府对赣闽赣三边地区管理及时作出调整。永和五年(349),将南康郡从于都移到赣县。宋永初元年(420)改南康郡升格为南康国。大明五年(461),析宁都虔化屯置虔化县。大同十年(544),新置安远县。在粤东,东晋时从南海郡划出一个东官郡,又从东官郡分出一个义安郡,管辖今潮、梅一带,这是秦代以后500多年粤东增设的两个郡。咸和六年(331),在义安郡的流人聚居地新辟一个义招县(大埔)。义熙九年(413),在梅江流域还新设置了兴宁县。南齐时,梅江流域的第二个县程乡县诞生了,其县名就是为了纪念程旼。 想购买《客家大迁徙》的朋友请加微信:kjhuge,QQ1281728402 下一篇:【连载二】《客家大迁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